文件标题: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辽文旅发〔2023〕5号
发布机构: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发文日期:2023-02-14
效力状态:有效
各市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沈抚示范区社会事业局,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现将《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要求,推动文物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践行弘扬莫高精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一体推进让文物活起来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内容表达、方式方法、平台渠道创新。坚持总体谋划和精准施策,有效释放文物资源活力,精细分析受众需求,精准投放文化产品,多方位呈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文物研究、阐释、展示、传播水平进一步提高,文物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文物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我省从国有文物资源大省迈入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强省,文物事业对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文物价值阐释。重点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点项目,围绕我省重要文物学术问题研究,围绕弘扬革命文化,挖掘文物内涵,阐释文物价值,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
深化重大考古课题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实施,以“牛河梁遗址研究”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课题研究。实施“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国家重大考古研究课题。参与“考古中国”——高句丽考古研究工作。推动“东北地区早期冶金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申报“考古中国”国家重大考古研究课题。以牛河梁、马鞍桥山等核心遗址为工作重心,加强对古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全面阐释,形成对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及其发展程度的综合认识。
开展红山文化专项调查。开展大凌河流域、西辽河流域、滦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开展大凌河流域朝阳、阜新地区的考古调查,获取红山文化遗址的分布和数量,寻找与牛河梁遗址规模相当或密切相关的大型遗址。调查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存。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挖掘。加强我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展示利用力度,提升遗产价值共享与公众服务能力水平。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和巡查监管制度。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加强义县奉国寺、兴城城墙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培育工作。
强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和阐释辽宁“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健全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掌握革命文物资源的保存现状和保护需求。分批公布革命文物名录,建设全省革命文物大数据库。规范革命文物认定、公布程序,做好革命文物文献档案史料及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和捐赠等工作。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部门合作,共建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革命历史研究基地。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为重点,实施革命文物集中保护和整体展示项目,推进革命文物的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示范引领,促进文旅融合,提质特色产业。实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展览展示工程。打造并推介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革命类主题展览项目。
加强古籍文献价值解读。加强省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特别是辽宁地方古籍文献的内容及版本的整理研究,推进成果出版,加大古籍普及与推广力度,配合雕版印刷与古籍修复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地方图书馆等阵地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物主题活动。
(二)丰富文物主题游内容。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省文旅工作实际,鼓励各市利用当地文物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文物主题游,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在完善和发展各市原有以各级文物为主要内容旅游线路基础上,鼓励推动锦州发布文物游径名录,宣传推广树立锦州“英雄红色之城”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深度融合医巫闾山辽陵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长城遗址遗迹,打造锦州文旅融合精品工程,推进锦州市博物馆公园项目建设。鼓励阜新市依托阜新查海文化、矿山文化和玛瑙文化,开展“历史文化探寻之旅”。鼓励辽阳市打造以文物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太子河风光带、东京城、东京陵、太子岛、冮官窑几个景点串联的“一带一城一陵一岛一窑”精品旅游路线,“以雷锋纪念馆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专线。鼓励铁岭市打造以城子山山城、四面城城址、银冈书院、咸州古城、圆通寺塔、崇寿寺塔、秀峰塔、懿路石塔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物之旅。鼓励朝阳市利用文物资源优势,开辟朝阳凤凰山、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朝阳博物馆、赵尚志纪念馆等为始发地的六条“让文物活起来”主题游线路。鼓励葫芦岛市推出3条东北长城古塞文化旅游线路、5条长城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1条长城四季旅游精品线路。鼓励沈抚示范区建设一处汉魏文化为主题的展示景点,规划建设玄菟郡城址文化公园。
(三)加强文物云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文物数字化资源向外界提供有效服务。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发展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服务内容。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重点推广一批彰显文化传承、见证民族融合、印证文明互鉴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智慧服务,弘扬辽宁地域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
加强考古能力建设。推进“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 ,提升考古工作科技应用水平。加强考古项目监管,提升考古装备设施标准化水平,加强便携式分析检测、考古物探、考古测绘和数字化等专业设备应用与迭代更新。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中推广最新装备设施,加快推动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升考古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建立全省考古数据库,实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档案、资料、标本数字化。
加强智慧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启动省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积极推进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云阅读”、配合做好智慧图书馆和“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推进图书馆发展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服务内容。继续开展省博物馆H5数字展览及VR线上展览的制作推广,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将艺术之美尽收眼底。依托辽宁文化共享频道,播放《辽宁国宝》等文博探索类专题片,透过文物去感受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
持续开展馆藏珍贵文物保护。加强可移动文物本体保护、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建立完善保护体系。推进实施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工程,升级场馆智能化服务,实现网上观展、手机游览,大力发展文物数字内容新业态,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
推动各市文物资源数字化。利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海棠山数字化保护工程,开展兴城古城及古建筑群数字化保护项目。推进锦州市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数字化馆建设,搭建文物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文物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名录公布和开放清单制度。实施奉国寺数字化保护工程和广济寺古建筑数字文化保护工程。推进朝阳市各级博物馆建立精品文物数字化档案。
(四)参与中国展厅国际推广。结合我省文物工作实际,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联系和合作,推出精品展览、加强互相交流、建立合作研究。挖掘利用各地珍贵藏品优势,整合资源,把各地馆藏精品,通过交流办展等形式推出去,提升各地文化知名度。
筹建辽宁省考古博物馆。打造辽宁考古、辽宁文化遗产的展示宣传平台,筹建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和展示传播全链条的考古专题博物馆。精心组织策划文物精品展览。依托国家海外文化阵地,借助海外机构交流渠道,利用国内外文物交流平台,积极引导省内各级各类博物馆与国内外博物馆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展览、文化交流。打造文物外宣品牌,创新传播方式,开拓传播渠道,向外界展示辽宁文化,讲好辽宁故事。推进辽宁省博物馆2022—2023年在老挝中国文化中心推出的“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立轴山水画复制品展”。推进辽宁省博物馆拟于2024—2025年向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推出的“清代的服饰与礼仪展(暂定名)”。鼓励锦州市依托辽西走廊的区位优势和重要地位,打造辽西走廊文化品牌,创新策划并持续开展以《辽西走廊之历史文化》《辽西走廊之文旅大环线资源开发》等为主题的辽西走廊学术研学系列活动。
(五)增强中国文物知识产权推广能力。增强服务文物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能力,推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品牌,建立创意产业基地等内容。
推动考古成果转化利用。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加强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加快考古报告整理和研究成果出版。实施考古报告出版工程,完成《田家沟墓地》《半拉山遗址》《王义沟遗址》《新立遗址》《琉璃寺遗址》《洪家街和小河北墓地》《锦凌水库》《江沿台堡》等发掘报告编写出版。依托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考古夏令营,策划“中华文明研学”“跟着考古学历史”公众考古活动。将辽宁地域文化、文物考古等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大众旅游体验,打造地域文化鲜明、文物主题突出的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完善展示辽西古廊道文明的历史文化线路。
积极参与国内外主要旅游交易展会及相关旅游推广活动。宣传推广我省各地文物资源、文物文创产品等、提升我省文物海内外热度。组织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加大博物馆陈列馆宣传力度。结合“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展示和传播文物资源。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宣传展示我省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六)加强中外联合考古行动。促进中外考古合作交流。与BETA实验室、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测年、体质人类学、金属分析等出土文物标本的分析检测工作。实施中外联合考古行动,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开展“龙腾苑和大棘城调查与试掘”项目,合作出版论文集。与美国匹兹堡、夏威夷大学合作,开展“大凌河上游流域区域性田野考古调查”项目,编写出版考古调查报告。
(七)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和文化遗产全球性伙伴计划。加强立法引领,推进法制建设。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上强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做好我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对话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推进辽宁省博物馆与韩国国立大邱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积极学习互鉴,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树立长期友好伙伴关系,在力争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专业合作水平的同时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部际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宣传、文化和旅游、文物等部门要履行统筹协调职责,加强组织部署、主动推进,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配套,协同推进。
(二)加大政策保障。鼓励各地区在文物资源密集区、文化创意聚集区、文化和旅游消费活跃区、对外宣传窗口区开展试点,完善投入机制,支持开展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相关工作。加大对文物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支持。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创新、考古管理等工作。持续做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工作,培养一支精通价值阐释、遗产保护、文化创意、文化管理等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