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明长城考古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关“镇朔关”遗址确认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6日

来源:辽宁日报

打印

字体: 中 

  核心提示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规划建设激发了对辽宁长城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的热情,5年间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其中,凤城文物保护部门针对当地长城资源实际,对历史有明确记载、长期未能找寻到确切调查实据的明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关——镇朔关进行反复拉网式调查,终于在历史文献所记地点附近找到了这一古关隘遗址,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增加一个重磅着力点。

  只在此山中

  打开卫星地图,检索凤城市爱阳镇爱阳城村,可以清楚地看到辽东山地间的爱河谷地东岸有一座方方正正的村落,村子以明代叆阳城遗址为边界,滑动鼠标沿着爱三线一路向北,有一个两山夹峙的狭窄河谷,河谷的南岸有一个不是自然形态的圆形绿点,那是一处明代长城遗址——头台子烽火台。如今,它正作为一个地标帮助人们识别明长城东端第一关——镇朔关。为了找寻明长城的这一古关,考古人员在爱阳镇一带进行了2年多的野外调查。

  常年在山里搞调查的凤城市文旅中心副主任高兴东对于车子在山间盘桓所带来的眩晕感并不在意,对途经的遗址遗迹如数家珍。这些年来,他的最大心愿还是通过文物和确切遗迹找到明长城上的镇朔关。

  为做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叆阳城遗址及周边长城展示项目规模化、体系化,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4月,凤城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启动了对镇朔关的研究课题。

  高兴东说:“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西端第一关为嘉峪关,有城可见、有历史明确记载,但是同样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关镇朔关因为明末以后的长期人为拆毁、破坏,如今很难在地表看到当年的雄关了。”

  《全辽志》记载:“镇朔关,叆阳城北三里。”镇朔关为明辽东20座边关之一,位于最东端。叆阳城遗址仍在,作为明代辽东重要边堡,其石质门额保存完好,上面居中楷书“叆阳城”3个大字,其上还有“成化七年中秋立”7个小字,详细记录了叆阳城的修建年代为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

  但是,在叆阳城遗址周边的山岭间,很长一个时期人们却无法找到当年有着“镇朔”威名的长城关口。

  这一次,凤城文物保护部门没有泛泛地搞田野调查,而是根据前人研究成果,重点排查3处疑似地点,初步判断镇朔关可能位于叆阳城遗址东南900米的边门岭或者北偏东2800米的边头子。但是,深入排查的结果表明,无论是边门岭,还是边头子,仍然如2007年的《长城墙体调查登记表》记述那样“地表无存”,人们没有找到明代遗物。

  于是,调查队又盯住叆阳城遗址北1600米的头台子,这一位置最接近历史记载,但碍于其位置为此前明长城调查发现的明长城防线内侧,一直没有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墙石在诉说

  从爱阳城村向北走不久,路边出现一个生态停车场,高兴东说:“因为确定了这里为遗址区,建停车场不能向下挖,只能向上垫高,所以才会有这个生态停车场。”

  高兴东进行长城资源调查,先后在这里的山岭间进行过20多次徒步调查,镇朔关的确认恰是从这里开始的。站在路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为两山夹一沟的地貌,东边是当地称为头台子东山,西边是头台子西山,孔道总宽不到200米,其中耕地宽约60米,爱三线公路宽约5米,路北的爱河河道宽约100米。放眼四望,周围山林密布,无法找到任何可以清晰识别的长城遗迹。

  高兴东引领记者来到路南边的一处圆形台址边,这是2007年长城资源调查发现的头台子烽火台,台址平面为圆形,剖面为梯形,台顶直径15米,存高1米。四周石块包砌,中间乱石、残砖堆积。当年曾以为是座孤立建筑,现在判断应该是镇朔关的护关台。

  2022年4月,田野调查的黄金季节,高兴东与调查人员又一次钻入这一带没人高的灌木林中,他们首先新发现了明长城墙体。在2007年发现的长约300米的明长城北侧,他们发现向隘口延伸、隔一条山道还有土石混筑的墙体接续,长125米,底宽3米左右,高1米至1.5米,一直延伸到山脚,距头台子烽火台仅17米。沿着这条长城墙体走向,他们一行向北继续调查,在头台子西山陆续发现多道长城墙体。

  4月中旬,镇朔关的调查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兴东与丹东市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李辉在头台子东山山坡发现了镇朔关关城城墙。

  关城位于头台子烽火台东侧150米左右,西距爱阳城村至龙道村以及宽甸方向的古道仅十余米。南侧城墙即长城资源调查发现的头台子长城的一部分,长约225米。西侧城墙与南侧城墙隔一条山路断开,然后向东北延伸,长约145米。北侧城墙在与西侧城墙相接的东北转角处有一个豁口,疑为门址。东侧城墙与南侧城墙即头台子长城主体呈“丁”字形相交。

  高兴东带记者来到长城墙体南侧,那里从东到西,以大约数米间隔建有五道梯田,那是上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与人们通常见过的梯田垒砌建材采用的零碎小石块不同,这些梯田垒壁都是采用非常规整的大块石料。在调查过程中,当地人们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搞农田水利建设,曾经从当地墙址上大量拆运石料。

  这些线索告诉人们,梯田垒壁的石材极大可能来自咫尺之外的明长城墙体之上。抚摸着这些石材,高兴东说:“希望有一天,这些失去保护梯田作用的石料能够重新归安长城之上。”(记者  郭平)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

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