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树林子长城保护展示项目案例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打印

字体: 中 

  南树林子长城段所在山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义县文物考古与保护服务中心启动了南树林子长城保护展示项目计划;2021年3月,义县南树林子长城保护展示项目完成立项工作,并获得国家、省文物局的立项批复;2022年6月,《南树林子长城保护展示项目设计方案》专家评审完成;2022年11月《工程设计方案》概算编制完成;2023年6月26日,施工单位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进场施工,于2023年11月30日完工;2024年6月20日通过市级初验;2025年5月申请省级验收。

  一、项目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南树林子长城位于海拔500多米的义县大定堡乡南树林子村西北山脊之上,走向为西北向南,全长2867米。这段长城修建于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期间。当时,蒙古部落“拦劫驿站”、“入境剽掠”,而“辽东边备废弛”,“守军城堡散落,不相呼应”。也就是说,这段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御蒙古部落的南侵,明正统二年(1437年)初,义县南树林子段长城由辽东都指挥司定辽前卫指挥佥事毕恭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建成,受义县明代六大堡城的大定堡管辖。山势高峻陡峭,充分体现了明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的建造特点,有敌台三座,山险三段,为明代所修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特点:辽西长城的选材及构筑方法与其他地区不同,相较于其他地区用城砖筑墙,义县长城基本选用当地所产的石头,并用传统的“干打垒”方式砌筑,也就是说,不用白灰、黄泥等黏合材料,只靠石头与石头之间的摩擦力来保证整个墙体的牢固,“十分有特色,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

  南树林子长城段修复价值:尽管已时隔500多年,但义县南树林子段长城仍可见当年模样,是义县明长城乃至辽东镇长城整体保存较好且有连续性的一段。对长城修复项目,既可以保护历史遗迹,让人们了解历史原貌,又增加了景区的价值,使文物得以更好的活化利用。  

  二、工程内容概况

  现状:此段长城北与石家岭长城相连,南与凌海市乱泥塘子长城相临。南树林子长城系毛石干垒,修筑于西北至南走向山脉上。该段主墙体基础为自然山体岩石基础,墙身用毛石错缝干垒,墙宽且高,墙体向上收分不明显,剖面呈梯形,墙体设施无存,墙宽2.5~3米,现存残高0.5~3.5米。

  保护工程思路:以长城文化公园的形式设计实施,重点放在了保护与展示相结合上。一方面将原有墙体进行恢复与保护,以自然山体岩石为基础,依山就势在坡面上清理至山体基岩后找平砌筑,墙体材料以周边山体岩石为主,保持长城原有风格和建筑形式;另一方面修建参观游览步道,让游客可以循着步道看长城,将这里建设成全省最长的长城参观步道。具体实施如下:

  1.已完全坍塌的段落保持遗址现状。同时系统清理侵入城墙本体的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及灌木的枝干与根系,消除植被对文物结构的持续破坏。

  2.对涉险段墙体进行局部拆砌,并对周边墙体进行放坡处理,清理石块至稳定基岩,清理时对坍塌范围内石材根据尺寸大小进行分拣,在确保归安墙体基础稳定的前提下,按墙体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重新垒砌墙体。

  3.对于墙体无存段以维持现状为主,仅对影响通行的周边植物进行清理。对山险段周边散落的石块进行整理后,维持现状。

  4.为保持与长城景观的协调统一,参观步道采用当地天然石材铺装,顺应长城本体的自然走向。在步道各主要出入口及道路交叉节点设置醒目的导向标志,间隔设置位置标识与方向指引,确保游客动线清晰;在主要点段设立景点解说牌,详细介绍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陡坡、临边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设置标准化安全警示标志,兼顾景观协调性与警示功能。

  设计亮点:

  在步道与长城本体的交汇处,采用架空设计搭建交汇平台,避免对文物本体造成任何荷载或接触;平台护栏选用经过防腐处理的优质木材,与长城古朴风貌和谐相融,达到了保证游客安全防护的需求;沿参观步道间隔设置景观休憩坐凳,采用自然石材砌筑,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

  作用:在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基础上,同时提供了观景功能,最大程度降低了对长城本体的干预,确保了长城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三、工程取得的效果

  南树林长城的修复建设,不仅让残破的城墙重获新生,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里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从“被遗忘的废墟”到“活化的历史课堂”,从“无人问津的荒岭”到“带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这一转变,正是文物保护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典范。具体体现为5个方面:

  1. 游客体验  

  在过去,尽管大家知道这段长城很珍贵,但因为年久失修,对近距离了解产生很大阻碍:长城残损严重,仅剩断壁残垣,游客缺乏解说系统,游客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了解有限,游览体验较浅。基础设施薄弱,登山道路崎岖,安全防护不足,游客量稀少。现在的长城公园则是一番新的景象:长城本体得到科学修复,游客可安全行走于观光通道之上,完整观看到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增设“智慧展示牌”、导览等设施,游客可轻松获取历史故事、建筑细节,游览体验更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登山步道、观景台、休憩区等配套完善,吸引更多家庭、研学团队前来深度游览。  

  2. 文化认知的提升

  修复前:长城仅作为模糊的历史符号存在,本地居民和游客对其价值认知不足。缺乏系统的文化传播手段,长城精神难以深入人心。

  修复后:通过“长城故事会”“沉浸式剧场”等活动,游客可直观了解戍边将士的生活、长城修建的智慧,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长城为什么是防御工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文化认同感;今天的现代化国防科技带来的安全感和自豪感。成为研学教育基地,学生可通过互动课程(如模拟烽火传信、夯土建造体验)深化学习,使长城文化“活起来”。  

  3. 旅游模式的升级

  修复前:游客以零散的自发游览为主,并且以当地和周边游客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带动能力弱。周边乡村缺乏配套产业,游客“看完就走”,经济效益有限。

  修复后:纳入“辽西文化走廊”精品线路,与丹东、朝阳、锦州等地联动,可形成多日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延长。周边兴起长城主题民宿、农家乐、文创集市,游客可体验采摘、手作、夜游等多元业态,旅游消费大幅提升。  

  4. 乡村发展的激活

  修复前:南树林子村以玉米种植为主,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庄活力不足。村民对长城价值认识有限,未能从中获益,对长城的重视和保护未免不足。

  修复后: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导游服务等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显著提高。村集体开发“长城+”农产品(如烽火台造型糕点、戍边将士粮袋包装杂粮),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业融合,对长城的保护力量将自发形成。  

  5. 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修复前:知名度低,仅限本地少数历史爱好者知晓,缺乏区域影响力。

  修复后:成为网红打卡地,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吸引全国游客慕名而来。登上“国家风景道”推荐名录,与国内外长城研究机构合作,学术价值和社会关注度同步提升。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

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