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口长城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7日

来源:文物管理处

打印

字体: 中 

 

  万里长城-九门口,原名一片石关,是明代蓟镇长城的一座重要关隘。地处辽宁、河北两省交界处,自古是交通要道,是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是明朝为了加强京东的军事防御而修筑的关城。

  九门口长城在明代属山海卫所辖,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永平府志》卷三十三·城池篇记载:“一片石城,在县东北三十里,石城后砌以砖,高二丈五尺,周二里。东、西、南三门”。又《永平府志》卷四十二·关隘篇记载:“一片石关,在监榆县东北三十里,一名九门口,东西门各一。其西门额曰:‘京东首关’,关东门外为边城关,正东向右折而东南,直抵角山之背,复设正关门六,以泄水之。凡九门云……”,又据《临榆县志》记载:“一片石关,在临榆县东北三十里,一名九门口,东西门各一,其西门额曰:‘京东首关’,东门外为边城关。正东向右折而东南,直抵角山之背,复设正关门六以泄水,合之九门云。”《永平府志》、《临榆县志》的记载与现有长城的规模基本一致。

  九门口长城南起老牛山北侧山崖,北至20号敌楼止,共1980米,呈南北走向。其布局包括长城墙体、跨河城桥、一片石关城与墙体两侧的烽火台、拦马沟(壕堑)、拦马墙、哨楼、营盘等,从老牛山北12号敌楼至20号敌楼计有九座敌楼,一座墙台,在城桥的两端有两座边台,桥身筑有八个梭形桥墩,其城桥外侧两边增筑两座围城,这些建筑结构,形成一个攻可进,退可守,纵深数里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九门口段长城墙体为三合土筑,土质坚致,夯打结实,夯土中含有石块,墙体内外两侧均用砖石包砌,基部为条石,上部砌砖。墙体宽4.8米,高4.5米,城体收分11%。

  九门口长城的过河城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城桥两侧各有围城一座,为露天方形城堡,底部设有砖石券洞7个,是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的防御体系。

  一片石关城,在九江河北岸内侧,平面呈长方形,东墙借用长城墙壁,其余南、北、西三面筑城墙。城南北长185米,东西宽135米,墙体外部墙基为条石,上部砌砖,墙体内侧为三合土,上有垛口和女墙,东西城墙中部僻有城门,东门为边城关,西门门额上刻“京东首关”四字,南墙中间有一拱券式小便门,下临九江河,是一座水门。在关城西南角,向西接筑一道城墙,延伸317米,回绕北山,复转向东,与20号敌楼北面山上长城相接,使之在关城西、北两面形成一座外城,墙体全部为石块砌筑,其西部僻有一门,东与关城西门相通。“一片石”由大块条石铺砌而成,条石间用榫铁连接,面积7000平方米。

  围城,九江口两岸的长城墙体外侧各有围城一座,始建于明天启六年,围城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2.6米,两围城各设炮眼七个,均分布在东、南、北三面迎敌方向。观其建筑结构及火力配置与现代碉堡无异。

  烽火台,在20号敌楼之东100米的山岗上,方形,长宽皆8米,高9.5米,底部用石块砌基础8层,上部砌砖至垛口为30层。垛口保存完整,顶部铺房墙壁犹存。烽火台尚无通道,设软梯供上下,其外部四存残存围墙基石。

  哨楼,现有两座保存较好。其一,位于20号敌楼,东侧的高山顶部,由于此楼位置较高,向南可见渤海,故名“望海楼”。其外侧四周筑有围墙。其二,在“望海楼”西南侧半山腰的低平山岗上,结构与其相同,此楼称之为“英武楼”,是九门口关门外的重要防御设施。

  拦马沟,在13—17号敌楼东侧南山脚下,其北过九江河,在18-19号敌楼东侧平地上,沟较宽,直抵长城北侧山根处。

  拦马墙,在12号—13号敌楼下,用石块砌筑,墙体陡直。其作用是加强长城外侧的防御能力。

  九门口长城布局规整,建设风格严谨,以城墙、敌楼、战台、边台、围城、过河城桥、关城、哨楼、拦马沟、拦马墙、烽火台、炮台等一系列军事防御工事以及其它附属设施构成,是明代蓟镇长城东端的重要关隘,号称“京东首关”。它是山海关及京东防御体系的羽翼,是保卫山海关及京师的重要屏障。它集城、桥、关于一身,是我国目前独一无二的水上长城。而且地处高山与河谷地带,其城墙、城桥高大,军事设施完备,是目前我国明代极为罕见的一座重要关隘。

  九门口长城自1989年底对外旅游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挂牌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

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