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北塔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7日

来源:文物管理处

打印

字体: 中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北端,与南塔、东塔(在关帝庙内,已毁,现存塔基)呈鼎足之势,是东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佛塔,被称为“东北第一塔”。

  朝阳北塔肇建于北魏,是《魏书》所载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敕建的“思燕佛图”木塔,后此塔毁于火灾。隋文帝仁寿年间在“思燕佛图”旧址上重建一座密檐式砖塔,赐名“梵幢寺塔”。唐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并在各层塔檐束腰处饰以仿木构建筑彩绘。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并更名为“延昌寺塔”。
  1988年,朝阳北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1992年,在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对北塔进行了加固和修缮工作,由此揭开了北塔神秘的面纱。北塔是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思燕佛图”木塔的台基为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五世同体”的古塔,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构筑形式,十分罕见。
  现在修葺一新的北塔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筑佛塔,现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
  北塔台座修复成一层台式,且在内部东、南、北三面留出空间,修成券洞式廊道,以便让人们亲眼目睹排列有序的三燕宫殿的柱础和北魏思燕佛图的夯土台基,还能进入那神秘、幽暗的地宫。
  宽大而坚固的台座上砌筑须弥座,又称金刚座,为中间束腰形台座。须弥座雕饰主要布置在假门和束腰上。
  假门仿双扇朱漆版门,两侧雕守门力士或飞天。东、西面假门雕力士,头戴兜鍪或束发,身穿铠甲,腰系带扣,足着长靴,一手托宝珠,另一手持剑或杵,面向假门而立,表情严肃,令人望而生畏。北面假门一反常规,两侧雕飞天各一,头朝下,上身袒露,腰系裙带,头梳发髻,饰璎珞,戴臂剑,手托供物,飞舞于空中。
  须称座束腰是雕刻艺术精华之所在,壶门每面6个,共设24个,门内雕莲花或兽面,化生童子或伎乐人物、缠枝牡丹,版柱刻驮有人物或莲花的异兽。舞伎共16人,乐工亦16人,演奏着各种乐器,精心布置于假门及卷门两侧,每半面三个壶门雕饰又可单独构成一组,伎乐人物和异兽动姿皆朝向中间之假门或券门,布局严谨,排列井然,构成一个个丰富和谐,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塔身砖雕图像,皆中央一尊坐佛,旁为胁侍菩萨,外置灵塔,佛头与灵塔上方华盖两侧各有一飞天,四面合起来,为密宗金刚界四方如来(中央大日如来居塔心室佛殿内),八胁侍菩萨、八大灵塔、二十四飞天,此即密宗特有的曼荼罗坛。八大灵塔塔名概括记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塔身以上共有十三层密檐,层层迭起,逐层内收,塔檐外轮廓略呈弧线形。每层檐角梁下和中间均垂挂金铎,每层8个,共100个,微风吹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塔刹早已坍毁不存,现依据原构建修复了砖莲座、绿釉琉璃仰莲座和琉璃覆钵。
  北塔设有地宫、中宫和天宫。地宫发现于1986年,位于塔心室(中宫)之下的塔基内,以青砖筑城,高4.48米、长2.05米、宽1.76米,平顶房室。宫内矗立一座雕刻精美石经幢。因早年被盗,地宫里珍藏的佛教文物已被洗劫一空,只残留少量器物碎片、铜钱及盛放舍利的石函、题记砖等,另外,地宫南壁上通中宫的通气孔内也发现些残瓷器、滑石器等。
  中宫,也称塔心室。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本尊大日如来(法身佛)及左胁侍文殊菩萨和右胁侍普贤菩萨。中宫墙壁彩绘为佛教故事。
  天宫发现于1988年,位于第十二层塔檐内,为方形,用6块石板筑成,南面有甬道、门道,用砖封堵。门外立有物帐碑。天宫曾遭火灾,所藏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天宫内发现佛祖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两粒及盛装佛舍利的玛瑙罐、金塔、木胎银棺及七宝塔。还有波斯玻璃瓶、金银经塔,鎏金银塔、银菩提树、石香炉等以及砖石题记和各种材料制成的供器、饰物和佛教法器等,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在中国考古学上实属罕见,是我国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朝阳北塔历经了千年沧桑,以挺拔的身姿屹立在朝阳大地,古塔的风铃声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他的悠久历史。作为古城象征的北塔,现已成为十方信众朝拜的佛教圣地和中外游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

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