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考古学家多把属于新石器时代以至铜器时代,人类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块或略加修整的石块堆树起来的最古石建筑物称为“巨石文化”,包括石棚、石圈、立石、列石、积石等各式巨石建筑。它分布的范围很广,欧洲、非洲以及亚洲都有发现。
巨石文化中的石棚是指用三、四块石板套合在一起立在地面上作为壁石,上面覆盖着一块巨石的一种古代巨石文化建筑物。它形如桌子,又像棚子,因而欧洲称它为“桌石”;朝鲜半岛称它为“支石”、“撑石”;我国称它为“石棚”、“姑嫂石”、“石庙子”。
我国石棚在吉林、辽宁、山东、湖南、浙江都有分布,以辽宁省居多,而辽宁省石棚又都分布在辽东半岛上,故辽东半岛是我国石棚发现最多的地方。
我国的石棚,古籍已有记载。《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中曾写到:“时襄平(今辽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这延里社大石就是石棚;金代王寂《鸭江行部志》中记载:“己酉游西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许,端平莹滑,状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无瑕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也,土人谓之石棚。”
鞍山位于辽东半岛中部,境内有石棚30余座(其中海城市4座、岫岩县31座,包括有文字记载但现今无存的石棚),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析木城石棚。
析木城石棚位于鞍山市海城市析木镇姑嫂石村东南1公里处的姑嫂石山南坡脚下高台地上,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海拔178米,所在地相对高度为30米左右,有一条盘山小路与山下相通,东、南、北侧群山环绕,西侧是较为开阔的冲积平原。海城河在台地南部流过,与石棚相距约1.5公里。
析木城石棚原有2座,高台地上的姑石(即析木城石棚)保存完好,山下的嫂石规模较小,于1952年修公路时被炸毁,故称为“姑嫂石”。其年代为青铜时代,距今约三千多年,是迄今为止辽东半岛所发现的规模较大、建筑较精良且保存完整的石棚之一。
析木城石棚由六块经过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岗岩石板构筑而成,棚高2.8米,门向为南偏东30度。顶石接近方形,长6米、宽5.1米、厚47厘米,四面出檐,顶石四侧面有磨沟痕迹。四壁石裸露于地表之上,壁石呈梯形,上窄下宽、上薄下厚,套合整齐,微向内倾斜。东壁石高2.13米,上端长2.24米,下端长2.45米,厚30-38厘米。
西壁石高2.2米,上端长2.2米,下端长2.4米,厚30-38厘米,东、西壁石对称。
北壁石倚靠东、西壁石且延出,高2.7米,其中地面以上部分高2.1米,上端长2.46米,下端长2.8米,厚32-39厘米。
南壁石为门石,夹于东、西壁石之间,薄于周围三块壁石,高1.65米,平均长1.35米,平均厚20厘米;南壁石前50厘米处埋有一条挡石,称“阶条石”,其长度与北壁石下端长度相等,露出地表部分呈半圆形。
底石平置于四壁内,与四壁紧紧相接,长2.2米,宽1.55-1.77米,高出地表20厘米,下皮高于现在地面12厘米,相当于“阶条石”高度。
在南壁石顶部平面上,发现有较为规整的两排小圆窝,共33个,最大者直径4厘米、深2厘米,有些圆窝彼此相连;西壁石内侧也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小圆窝。对此有人推测是记载后人祭祀的次数、祭祀杀牲的次数、墓主人财富的多少、或功勋多少的记录。(晓鸿:《析木城石棚》,《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3期)。
1964年,辽宁省文化局组织了文物普查队(辽南队)对石棚进行了考古调查,在西、北壁石下边各挖一条探坑,发现有石斧、绳纹夹沙红陶片、灰陶片、细泥磨光薄胎红陶片等。1987年5月25日,石棚遭受人为破坏,南壁石被推倒至石棚内,碎成数块,并在其南侧石基处挖了一条约5尺长、2尺深的沟。次日,鞍山市博物馆等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发现绳纹夹砂红褐色陶片1块、条纹灰色陶片3块、素面细泥红色陶片7块、石器2个。
2001年,析木城石棚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