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新发现|鞍山海城花红峪渡槽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

来源: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打印

字体: 中 

  鞍山市已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任务,完成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048处,复查率100%,数据上传率100%。已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71处。“四普”第二阶段工作启动以来,鞍山市四普办积极协同成员单位,大力推进水利、农业、工业等行业系统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海城市接文镇新发现一处极具时代特色的水利建筑——花红峪渡槽。

  该渡槽位于接文镇小花峪村孙兴亚家北侧,东倚东山、西傍小花红峪西山,周边自然景观与农业生产相融;距花红峪遗址约160米,距花红峪村村民委员会约560米,空间位置关系清晰,经普查确认,其为20世纪70年代重要历史见证。

  花红峪渡槽由接文镇公社组织修建,采用花岗岩砌筑,总长约113米,宽约2.5米,距最低地面处约5米,横跨花红峪村与小花峪村之间的村级公路。建筑结构上,渡槽设6个大跨拱,单拱长约11米,每个大拱顶部均以水泥浇筑五角星造型;相邻大拱间嵌设两个宽约1米的小拱,兼具力学稳定性与美学观赏性。渡槽北面以阳刻工艺镌刻“战天斗地 改造山河”八个大字,其下“地”字下方缀刻“花红渡槽”小字,字迹苍劲有力,彰显时代风貌。渡槽最西侧北面留存的碑文完整记载其建造历程:“花红渡槽,于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五日动工,全社人民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战七十五昼夜,于十月一日竣工,接文公社革命委员会。”该文字资料真实还原了特殊历史时期集体劳动的磅礴力量。

  花红峪渡槽的发现,填补了地方近现代水利工程文物的普查空白,其建筑特色与历史印记不仅承载着区域生产生活变迁,更是研究20世纪集体化生产模式、水利建设技术及社会精神文化的鲜活样本。目前,普查工作组已完成数据采集与初步评估,后续将推动其纳入保护名录,开展专项研究与合理活化利用,对新发现的文物,将尽快制定保护措施,加强研究阐释,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

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