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工作队桓仁摸家底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30日

来源:辽宁日报

打印

字体: 中 

  坡陡、弯急,沿着山路,文物普查车小心翼翼地一路向上。尽管司机行车平稳,但望着车窗外近在咫尺的悬崖峭壁,坐在车里的记者仍觉心中惴惴。

  8月28日,记者跟随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四普”工作队走进被称为“辽宁第一峰”的老秃顶子山。

  老秃顶子山位于本溪桓仁,海拔1300多米,有着“辽宁屋脊”之称。因山峰高耸,气温较低,山顶难以生长高大乔木,远观好似光秃,所以获名“老秃顶子”。

  1934年2月,杨靖宇带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在这里设置秘密活动据点,数次痛击日伪,为抗日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四普”工作队来到这里,就是要对老秃顶子山附近的几处红色革命遗址进行复核。

  临近山顶,普查车停了下来。因为秘密哨所位置偏僻,工作队只能步行前往。车子刚一停下,桓仁“四普”工作队领队、今年72岁的桓仁县文物局原副局长王俊辉就第一个下了车。

  对包括桓仁在内的我省所有文物“四普”工作队来说,这次为期3年的工作既是一次文物普查,也是一次全员业务培训,更是一次“老带新”“新学老”的生动实践。

  从山顶一条藏在杂草中的小路向下,就到了杨靖宇当年设在这里的“二连哨所”。这是一间低矮、狭窄的地窨子。“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了这里的原貌。”弯着腰走进哨所,王俊辉一边细查矮炕、低墙、木头搭建的屋顶骨架,一边向身边的工作队成员介绍这处遗址的来龙去脉。在王俊辉看来,这处秘哨的文物证明了桓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也对后人铭记历史有着特殊的价值。

  “走,我们去那边的杨靖宇当年建设的操练场。”操起手中的拐杖,王俊辉又第一个冲在前面,奔向下一个遗址点。从哨所到操练场并没有路,年轻的工作队成员都是在杂草中沿着王俊辉踩出来的小路一路向前。

  当记者担心草中会不会有蛇时,王俊辉给出了一颗“定心丸”:“没事,山顶上气温低,不会有蛇。”王俊辉对桓仁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桓仁植被覆盖好,山里有各种野兽。有一次,我们碰到了狼,大家一起大喊,才把它吓走。这时候千万不能跑,在山里,人是跑不过狼的。”

  此次文物“四普”,时间紧、任务重,除了要逐一核查“三普”名单里的文物外,还要重点寻找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采访第二天一早,记者又跟随工作队到新发现的一处建州女真村落遗址进行普查登记。

  这是隐藏在五女山山城东麓密林中的一处明清时期遗址。山陡林密、杂草丰茂,根本无路可循。王俊辉拄着手杖在前带路,记者小心翼翼地紧紧跟随。几百年,山里人迹罕至,山中倒伏的树木、累年的落叶、巨石上的青苔,给行进带来极大的不便,人稍不留神就容易滑倒。

  在半山腰处,王俊辉停了下来,他指着几堆石头有些兴奋地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当年建州女真首领曾经居住的房址。王俊辉一边测量录入,一边向年轻的工作队成员讲授建州女真的历史。

  今年26岁的邢越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坦言,能参加“四普”工作很幸运。他说,虽然自己生长在这里,但之前对桓仁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这次“四普”拓宽了他的文物专业知识面,也给他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重新认识家乡的机会。“王老师关心家乡的情怀,特别值得我学习。”邢越说。

  记者了解到,桓仁“三普”中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计459处,而在此次“四普”中,已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0余处。记者同时了解到,我省“四普”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已复核“三普”不可移动文物2320处、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17处。(记者 朱忠鹤)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

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