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在新疆和田地区举办。活动上,辽宁展区人流如织,18项非遗陈列,30余位传承人现场进行活态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非遗瑰宝奏响辽疆和弦
在辽宁展厅正中央,一只由700余张纸精掐细塑而成的“玉猪龙”昂然矗立。这是来自沈阳的李氏掐褶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雪的作品,本次活动,她还特别创作了一件琵琶造型的掐褶纸作品《畅谈(唱弹)新疆是个好地方》,作为交换礼物赠予和田。李雪的展台颇为热闹,一件件可变形把玩的掐褶纸旅游纪念品,成了孩子们掌中的新奇世界。8岁的维吾尔族男孩哈里克成了李雪的“小徒弟”,纸艺展示间,他也跟着学起来,展台上洋溢着欢声笑语。
不远处,凤城景泰蓝珀晶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晶涛正在向观众演示将细如发丝的铜丝嵌入胎体的技艺。她拿出为本次活动倾心烧制的石榴主题景泰蓝珀晶画,鲜红饱满的石榴籽在灯光下灼灼生辉,这是另一个代表辽宁赠予和田的交换礼物。辽宁手艺人的深情厚谊已熔铸于这闪亮的珐琅。
刻刀在木板上游走,新疆小姑娘以及葡萄藤蔓在传统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东明手中舒展;剪刀在红纸上翻飞,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宗玄用剪纸道出民族故事。陈宗玄的剪纸作品上,新疆少女舞姿翩跹,五谷丰登图案环绕其间。和田新玉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祖丽阿娅·阿巴拜科日被作品深深吸引,她将这满载祝福的剪纸戴在发间,对着镜头嫣然一笑,那一刻,非遗的祝福与青春的容光交相辉映。
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在琳琅满目的辽宁非遗中,“辽宁四大宝”格外引人注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琥珀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的展台前,作品《龙腾盛世》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晶莹剔透的琥珀内,精雕细琢着盘龙造型以及象征辽河的波浪纹。“新疆有昆仑美玉,辽宁有千年琥珀。作品寓意两地山河相连,情谊源远流长。”陈焕升说。
一旁,辽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章永军正向观众展示着手中的辽砚。松花石砚台上,他巧妙融入“踏雪寻梅”的元素。“和田玉温润,松花石坚毅,刚柔相济,如同两地人民的情谊。”他一边讲解,一边让观众亲手触摸砚台细腻的质感。一位和田本地的观众抚摸着砚台说:“这砚台有温度、有故事,是刀尖上的对话,更是心与心的交流。”
展演区锣鼓声起,辽阳二人转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景玉与高明东一亮相便赢得满堂彩。鲜艳的手绢在演员指尖旋转如飞,观众席中几位新疆青年跃跃欲试。李景玉热情相授,手绢在几位初学者手中虽略显生涩地翻飞,欢声却直冲云霄。
忽而马头琴苍茫之音漫过人群,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业兴与巩赛指尖流淌出草原的风声。琴声未歇,奉天落子那熟悉的唱腔又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明月、王若凡一颦一笑尽显传统韵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艳英手持鼓键击节而歌,沈阳东北大鼓的铿锵之音绕梁不绝。
海城苏氏正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非遗先进个人苏继承的诊位前也排起了长队,他双手精准施力,为观众缓解劳顿酸痛。阵阵米香则从展台飘散,盘锦新米在锅中翻腾,配上秘制虾酱,让“辽河口渔家菜”的滋味在和田生香,观众品尝后纷纷颔首称妙。
文化纽带共筑精神家园
“李氏掐褶纸作品很快被抢购一空,许多人询问如何学习。”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宋晓东深切感受到新疆民众对辽宁非遗的热情。这些跨越山河而来的文化信使,正在和田织就无形的精神纽带。
人头攒动间,当新疆孩子为辽宁掐褶纸着迷,当和田舞者戴上闾山剪纸,当不同民族共同转起二人转手绢,非遗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文化认同中彼此走近。
“五年援疆路,非遗当先锋。当辽宁的非遗传承人们再次踏上这片热土,文化润疆的涓滴努力,正无声浸润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夕阳为和田古城披上金纱。展台上那只掐褶纸“玉猪龙”,在观众的目光中更显温润深沉。它从辽河之滨跨越千山万水而来,与和田美玉共沐同一片霞光,见证着两地人民以非遗为舟、文化作桨,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宽阔河面上,同舟共济,驶向共同的精神原乡。(记者 葛鑫)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