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庄严肃穆。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正式启幕,同步启动的全国66家文博场馆联动巡展,将这段承载着民族尊严与法治精神的历史,送往大江南北。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核心展项,此次展览不仅以2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百余件实物档案还原了1956年对45名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更以多件首次公开的特殊展品,揭开了历史深处的细节密码。
揭秘审判核心人物 庭长贾潜肖像首次展出
步入展厅,5个递进式单元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叙事链,从“捍卫胜利 惩治战犯”到“惩前毖后 宽大处理”,逻辑清晰地再现了审判从筹备到实施的全过程。在展览的“庄严审判”组建法庭单元,一幅黑白照片静静展示在展墙上方。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庭长贾潜的肖像照,由其外孙林钢捐赠。身着制服的贾潜神情严肃,目光坚毅——作为当时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这位法律界权威被抽调组建特别军事法庭,肩负起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重任。
与之并列展出的,是1956年4月25日签发的任命贾潜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庭长的任命书。“这组展品填补了审判核心人物影像史料的空白。贾潜在当时的肖像照和任命书都是第一次展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编研部副主任石岩介绍。
任命书的签发背景更具深意:当时的审判团队会聚了军队、法院等多系统精英,而贾潜的任命,既体现了对专业素养的考量,更彰显了新中国依法审判的决心。
转过展柜,一本纸张泛黄、装订简易的书吸引着观众驻足。这是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办公厅汇编的《关于惩处战争罪犯文件和资料》,作为从未对外发布的内部资料,它记载了新中国惩处、改造日本战犯的早期思路。
展柜里,一沓厚厚的书信成为最动人的展品。它们是时任抚顺战犯管理所医务室护士长的赵毓英收到的改造完成后归国的日本战犯来信,部分信件落款时间显示,战犯获释多年后仍与她保持联系。“赵毓英老人捐赠给我们的贺卡、明信片40余张,信件50余封。足见归国的日本战犯人数之多,感念之深。”石岩说。
而在展览的尾声,一株“和平之花”的故事尤为动人。日本战犯副岛进被释放回国时,抚顺战犯管理所管教人员将一捧牵牛花种子送给他,叮嘱道:“你们不要再带着武器来中国了。回日本后,让这些种子开出美丽的花,组建幸福的家庭。”2007年9月17日,抚顺奇迹继承会回访抚顺战犯管理所,抚顺关西支部事务长野津加代子向赵毓英捐赠了当年牵牛花种子结出果实的照片——《和平之花》。
2017年5月,赵毓英老人将象征着和平友谊的《和平之花》照片捐赠给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再现认罪改造全过程 45名战犯笔供档案首公开
展板资料显示,审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共掌握2.8万余件控诉书、鉴定书,8000余份相关日伪档案,每件起诉罪行都有大量确凿的证据和材料,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和量刑的准确性。“在确定铃木启久等8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时,经过对920人提出的控诉书、266名被告人原部属及同僚提出的检举书、836名证人提供的供词、被告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口供及笔录等其他证据的审查后,最终认定罪行。”石岩说。
在“庄严审判”单元中,45名战犯的笔供档案尤为瞩目——既有中文翻译件,也有日文原件,字迹中不乏颤抖的涂改痕迹。“这些笔供是战犯当庭认罪的铁证,其中36人在沈阳受审、9人在太原受审。此次展览首次将两地审判史料放在一起展出,完整呈现了相关内容。”石岩说。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自己国土上独立自主行使司法主权的审判,1956年的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早已超越了司法事件本身,成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精神坐标。
本次展览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主展场,联动首都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66家文博机构,构建起主题鲜明的抗战历史记忆传承网络,预计全国参观群众将超千万人次。(记者 刘臣君)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