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走廊傍海道,从山海关到锦州,沟通起华北和东北两大地理板块。绥中,正位于傍海道上最险要的位置,与山海关鸡犬相闻,是辽宁乃至东北的“西大门”。
绥中明长城作为“司雄关之钥锁”,也成为明代保卫京师安全最重要的一道屏障。这里的明长城大体是东北至西南和南北至东西走向,总长度121公里。
要了解绥中的长城,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锥子山,在那里,明蓟镇长城与辽东镇长城三道长城相聚,被誉为长城的“天然博物馆”。近日,记者来到锥子山脚下的永安堡乡西沟村,近距离感受“三龙聚首”奇观,更是听到了一段长城与一个村子400多年来守望相护的故事。
因使命而守
背倚燕山余脉,远眺浩瀚渤海。沿山而上,长城蜿蜒曲折,随山势高低起伏。
绥中县的锥子山长城,全长约22455米,素有“两镇长城交会,三条巨龙腾飞”的说法。“两镇长城交会”指的是蓟镇长城和辽东镇长城在锥子山上交会。“三条巨龙腾飞”指长城在此分三路:一路向南,经九门口、山海关,到老龙头入海;一路向西,经慕田峪、八达岭达嘉峪关;一路向东,经龟山直达鸭绿江畔虎山长城。
锥子山上,三道长城如巨龙般盘旋飞腾,恰似“三龙聚首”。锥子山脚下,就是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村在长城下,长城在村中”,一个因建长城、守长城而形成的古村。4月中旬的早上,西沟村晨雾未散,山上杏花正放,春的气息绵绵不绝。
“还没爬过咱这儿的野长城吧,走,我带你上山转一圈。”跟着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的脚步,来到2号敌楼,放眼望去,青砖包砌的长城蜿蜒曲折地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
“看到前面那座山尖了吗?那里就是著名的‘三龙聚首’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脚下的长城沿着山脉延绵,在山顶处与另外两道长城汇聚,画出了美丽的“T”字线。
“当时为什么会修三道长城,是因为一道长城不够用了。现在站着的地方,当初守城士兵是要住在里面的。你看这儿的长城敌台这么密集,就能感觉到这里的军事防御作用多么重要……”叶德红滔滔不绝,一旁的游客也被吸引过来,追着问他是不是导游。叶德红自豪地说:“我不是导游,这段长城就是我家先祖修缮的!”
“明朝中期,朝廷派名将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击倭寇,当时他在义乌征兵,组建了赫赫有名的戚家军,这些‘义乌兵’就是我们的先祖。”叶德红的一番介绍,把人们的视线拉回到400多年前。
荡平倭乱之后,1569年,戚继光奉调防御北方边患,第一批调集3000多“义乌兵”北上,修筑长城卫戍关隘。修筑长城工程浩大,守边任务也十分艰巨,为了稳定军心,朝廷推行“徙民政策”:允许外地官兵的家属前来随军守边。于是,不少家庭就在长城脚下扎根,寻宽敞处建起房子,随着世代繁衍,人越来越多,便有了西沟村。
“现在西沟村的叶、曹、金、王、胡五大姓氏几乎都是‘义乌兵’的后裔,像我们叶姓在村里还有80余户人家,大部分住在立根台屯。”叶德红说,“叶家最早跟着戚继光修建长城的老祖宗是叶守义,到我这儿是第14代,之前祖辈相传他当时带着4个孩子过来,直到前几年到浙江寻宗,在叶家祠堂看到记载是带着1个儿子和3个侄子。”
祖先当年修筑长城和卫戍长城,“义乌兵”后裔把戍守长城、保护长城的担子挑起来……数百年过去了,这些“义乌兵”的后代们,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长城。
叶德岐是叶氏“义乌兵”后裔,也是一名长城保护员,如今已经70岁的他,每天还会翻山越岭近4公里,痴心守护着村子附近的明长城。
“小的时候,家里长辈就常告诉我们,长城是先祖用血汗砌上的,长城的砖,动一块都不成!”叶德岐说,不只是他,村里每个“义乌兵”后代,都是长城的保护者,看护长城就像看护自家院墙,谁动一砖一石,都不会答应。
2014年,西沟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里,长城的故事世世相传,守护长城的“使命”代代相承。
因长城而兴
春风习习,锥子山上,杏花绽放,西沟村也开始热闹起来。看着一束阳光撕开云层,从大连赶来的盛星喊上同行的3名好友,背着相机上山。10年来,盛星每年都会来这里拍摄长城。“春夏秋冬,长城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拍,每次我都会住在西沟村,短则三五天,长则一个月。”盛星说,全国的长城资源十分丰富,他之所以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来拍摄长城,是因为这里的长城保留了“原汁原味”。
西沟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主干线,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长城墙体绝大部分为砖砌城墙,千斤条石基础,青砖包砌,条石至今完好如初,被誉为“中国最美野长城”,加之“三龙聚首”这一万里长城中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每年都吸引2万余人前来拍照游玩。
看着外地的小车一辆一辆涌进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叶德红笑着笑着眼睛就湿润了,“这一天,我们足足盼了几十年……”
西沟村位处山坳之中,是绥中县最偏远的村子之一,村里人均耕地堪堪一亩,且土地贫瘠。“七山二水一分田,汗水八瓣也枉然。”这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道尽西沟村曾经的荒凉与艰辛。
从叶德红记事起,对村子的印象就是偏僻、贫穷、生活不便。“小时候道路不通畅,很多村里长辈一辈子没走出过山口,村民家里靠着种玉米和山楂,一年到头也就收个1000多块钱。”叶德红说,老百姓也盼着村里有发展,可找不到出路。
直到2006年,陆续有摄影爱好者来到西沟村拍摄长城,当时村里没有旅店,不少人借住在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叶德岐家。“当时有个叫刁鹏柱的锦州摄影师给我出主意,说以后拍照爬山的人肯定只多不少,村里应该有能吃饭住宿的地方,他们方便,我们也能赚点钱。”叶德岐说,就这样,2007年,他办起西沟村的第一家民宿。
在他的带动下,西沟村已有14家经营农家院,背靠长城,村民们的日子由“苦”变“甜”。
午后,炖小鸡、炸干子,68岁的王瑞普和老伴儿在厨房里忙碌起来。王瑞普开农家院已经15年,近些年建起二层楼,又安装了空调和卫浴。“最近山上花开了,客源不断,周末有个50人的沈阳摄影团队过来,紧接着就是秦皇岛的,‘五一’假期的订单都满了。”谈起如今的好日子,王瑞普一脸满足,“以前忙活一年,一万块钱都赚不上,孩子早早就被送出这个穷地方。现在开起农家院,一年多赚十来万,忙不过来时,孩子还得回来帮忙。”
人气一旺,村民赚钱门路也多了,开民宿和饭店的,当服务员、保安、保洁、导游的,蔬菜、肉、蛋等农副产品就地升值,连带着山上的榛子、蘑菇在游客争先抢购下都成了紧俏货。
400多年前,“戚家军”因修筑长城而聚,世世代代默默守护,如今,他们的后人正因守好长城而兴。
去年,绥中县整合九门口水上长城、永安堡乡、李家堡乡境内的长城资源,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锥子山游客服务中心就建在西沟村;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也启动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景区将辐射到西沟村……一桩桩喜事,让叶德红有了新期待,他正谋划在村里建设水系,打造“义乌风情水镇”景区,串联起乡愁。
傍晚,随着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下山回村,一个个农家院顿时热闹起来。看着炊烟袅袅、灯火通明,叶德红脸上写满欣慰:“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是我们守护长城的‘福报’。”(记者 姜帆)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