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对外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大连图书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21家全国重要文博机构同时入选。
作为一家副省级城市的图书馆,为什么能跻身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在古籍修复可持续推进中,这家图书馆有哪些秘诀?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百年“重库” 为古籍修复提供沃土
安静,有序,整洁。
2月18日,走进大连图书馆3楼的古籍修复中心,喧嚣与热闹被阻隔在外,时间在这里似乎也放缓了脚步。在这一方静谧的天地里,一部部沾满岁月印痕的古籍默默无语,静待着古籍修复师们让它们容颜再焕。
在古籍修复中心主任于海英的工作台上,一部泛黄、老化的清代古籍已被拆成散页,进入修复环节。这是一本破损较为严重的古籍——岁月折损了纸张的寿命,书虫“啃”出了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孔洞。
喷水——补洞——压平,于海英的修补手法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我们对古籍修复的要求很严。比如,要选择与古籍相同的纸张;再比如,一页书上大大小小的孔洞都要修复,补洞用纸大小还有严格要求。”于海英说。
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古籍修复场景在大连图书馆每日重复。几十年来,从最初只有一名修复师,到2006年在国内较早成立古籍修复中心,再到如今10名专业古籍修复师、近600平方米的修复工作室,大连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不断升级,成为业内翘楚。
近年来,在遵循传统“整旧如旧、可逆修复”的传统修复技艺基础上,大连图书馆共修复海内外孤本《后水浒传》、善本《月露音》等古籍300余种3000余册;修复《好太王碑》《瘗鹤铭》《纪泰山铭》《龙门二十品》《淳化阁法帖》等拓片、册页近4000件。
“这次我们的古籍修复之所以能和国家级文博机构一起晋升‘国家级’,与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大连图书馆馆长辛欣介绍,大连图书馆始建于1907年,拥有50余万册古旧书籍文献馆藏,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拥有众多珍贵古籍的图书馆,被誉为“中国古籍重库”。所藏满铁资料被誉为“世界三大史料”之一,版本珍稀,享誉海内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明清小说、清内务府档案、碑刻拓片、舆图方志及涵盖29种语言的西文古籍。
目前,大连图书馆已有130部2100多册馆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932部古籍入选《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
2008年大连图书馆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23年11月获批成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传习所”。
“接力式”人才库 成古籍修复汩汩源泉
如果说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馆藏为古籍修复提供了丰沃土壤,那么,几十年来,大连图书馆一代代“接力式”的人才培养,则赓续了中华传统古籍修复“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的技艺要求。
1983年出生的修复师王思齐在17年前开始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当时,对古籍修复的理解,就是把旧书修补好。”正式踏入这个行当,王思齐却发现古籍修复专业性之强、要求之细、面对情况之复杂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从当初自己是学徒、从师傅那里学习到如今自己转身为中坚力量,也开始教授学徒,王思齐说这得益于大连图书馆这些年延承下来的“老带新”“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大连图书馆坚持为社会培养专业古籍修复师。
辛欣透露,依托国家级修复中心及传习所平台,大连图书馆结合丰厚古籍资源及丰富的修复经验,这几年一直发挥古籍修复技艺传承职能,为大连地区各类古籍收藏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库。
不在“小圈子里打转转”,借助“古籍修复”这个小切口,吸引更多人走进古籍、熟悉古籍、理解古籍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近些年来,大连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等特殊时间节点,将有特色的馆藏做成石碑及木刻雕版,让读者亲自体验传统古籍修复、拓印技术的美妙乐趣,使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古籍修复就是给文献治病、为古籍续命,赓续文脉,传承文化。”辛欣说。(记者 朱忠鹤)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