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阜新市博物馆《祥龙呈瑞——2024甲辰年龙文化特展》迎来一拨又一拨前来打卡的观众。特展以阜新距今8000年的查海遗址“中华第一龙”为起点,用文物讲述“龙文化”的历史演变,让游客感受“龙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近年来,辽宁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全省上下形成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
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站位高,有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有共识,省市县三级联动,有的地方社会力量也参与进来。” 说起辽宁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住辽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滕贞甫如此评价。
近年来,辽宁在全国率先完成石窟寺、汉唐遗址等专项调查。出台《辽宁省古塔保护办法》《辽宁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积极推进《辽宁省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条例》立法,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革命文物、文物保护示范区等重大保护工程,预防性保护、系统性保护积极推进。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68处,总量居全国前10。创新实施考古前置“沈阳模式”,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守护好中华文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现新形象。辽宁大力推动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阐释工作,力争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作用。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确证辽宁牛河梁遗址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线由此又向历史纵深推进了五六百年,推进到5800年。这是辽宁对中华文明探源作出的巨大贡献。”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文博中心主任兼张学良旧居陈列馆馆长李声能说。
在辽宁,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备案博物馆总数达131家。目前,辽宁不仅建成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省级博物馆,更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场馆发展量质齐升、精品迭出。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唐宋八大家”“和合中国”等现象级展览吸引海内外观众近百万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博物馆联盟成立,7市1区39家博物馆联合办展、联合进行文化挖掘、文创研发,进一步整合了区域文化资源。2023年,全省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2574万人次,举办各类展览322场,组织各类社会教育活动5924场次。
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公益惠民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进一步加大,充分展现辽宁匠人的坚守和匠心的传承,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2023年,全省共完成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公益惠民活动100场,惠及百姓约200万人次。
展示时代新价值,文化遗产赋能文旅融合开辟新赛道。深耕红色资源,辽宁“六地”红色旅游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6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发利用步伐加大,文化遗产旅游“让文物活起来”。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全省共认定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7名,17家非遗工坊覆盖沈阳、大连等12个地区,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三大项目门类。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开发文创产品,带有辽宁印记的文化伴手礼“圈粉”无数。2023年,全省备案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7万余种,仅沈阳故宫博物院就实现销售收入4532万元。(记者 王笑梅)
版权所有: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ICP备07002464号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1号 联系方式:024-24866954
网站地图温馨提示:显示器分辨率1280×768或以上,IE9.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