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进一步提升我省辽河文明主题研究新高度的建议》(第0398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30日
  • 编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文物管理处

金颖委员:

  您提出的“进一步提升我省辽河文明主题研究新高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多年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区域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推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积极推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研究”重大课题。开展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考古发掘,证明了红山文化已经出现了相对固定的祭祀礼仪规范,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制度化特征。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牛河梁遗址作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和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是中华古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的“直根系”。2023年12月13日,我省在朝阳市举办了“文明发端地 古国牛河梁”牛河梁红山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论坛,提升辽宁考古在国内外考古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二)积极推动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积极推动“聚落与社会——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课题开展工作。一是组织开展考古调查。开展了大凌河流域、西辽河流域、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专项调查,调查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墓地)100余处,为后续开展红山文化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组织开展考古勘探。对上朝阳沟、刺槐山两处超10万平方米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勘探。三是组织开展考古发掘。开展马鞍桥山和刺槐山大型聚落址的发掘。2023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马鞍桥山遗址红山文化考古成果首次在“考古中国”发布。四是加快积压考古资料编写、出版进度。五是开展考古资料信息化建设工程。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数字化平台建设并应用到田野考古工作中。

  (三)全力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

  1.持续高位推动申遗工作。

  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山文化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郝鹏、李乐成、靳国卫、刘慧晏、郭彩云等省领导多次指示批示,要求加强红山文化研究和申遗工作。辽宁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核通过《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

  2.加强沟通协调,凝聚申遗共识。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多次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沟通交流,形成了及时沟通、相互支持、协同推进的共识与机制。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朝阳市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赤峰市政府在赤峰市进一步对接,就共同推进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达成了共识。

  建立市级联合申遗机制。2022年11月,朝阳市与赤峰市共同制发《关于共同推进红山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会议纪要》,建立了定期会商和学术交流机制。2024年,两市初步形成《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工作会商和学术交流活动3次。

  3.加强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

  2024年7月,我省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挂牌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再次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朝阳市政府设置了红山文化遗址申遗专项经费。完成牛河梁遗址地形图测绘。开展《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2025—2040)》修编、《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价值研究》编制工作。2024年,实施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了遗址公园维护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改陈布展工程。牛河梁遗址保护性设施提升项目获批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2025年,加速推进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提升项目,启动牛河梁遗址第三、五地点保护展示工程和牛河梁考古研学基地建设。

  4.加大红山文化宣传工作力度。持续在中省直媒体等重要媒体推出报道,扩大红山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重新布展对外开放。牛河梁遗址写进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创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配合央视拍摄播出《大东北》《中华文明地标之礼出红山》。完成了《逐光之行—红山文化考古70年》《风正帆悬—辽宁省2004—2023年红山文化考古出土文物精粹》《东方既白—我们是生生不息的红山人》《辽海文物二—红山专刊》等相关图书的出版工作。与沈阳音乐学院合作,筹拍《红山》舞剧。筹备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

  (四)会同其他单位开展工作情况

  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社科院等单位支持,共同做好我省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升我省辽河文明研究水平。

  省财政2008—2025年,共筹集资金3.2亿元,支持遗址考古发掘、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一是考古和遗址保护方面2.1亿元。主要用于牛河梁遗址等考古发掘、保护工程以及申遗工作经费等;二是基本建设方面1.1亿元。主要用于牛河梁遗址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以及牛河梁红山文化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三是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经费0.2亿元。并统筹文物保护资金对其他辽河文明遗迹开展考古发掘等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支持世界遗产保护申报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是推动将沈阳故宫、清昭陵景区、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牛河梁工作站考古标本库房等项目纳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2025年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2960万元支持清昭陵景区保护提升项目。二是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75亿元支持葫芦岛锥子山长城景区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丹东“宽甸六堡”展览馆、赫甸城遗址保护利用等8个项目。三是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石窟寺等保护提升。争取中央资金8000万元支持辽阳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项目。争取国家资金2000万元支持万佛堂石窟综合保护工程。

  省教育厅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学科、学术等资源优势,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科学研究。以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为抓手,引导鼓励高校学者围绕辽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立项资助“辽河流域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中保护对象的空间属性研究”等一批研究课题,陆续产出系列研究成果。以平台建设推动高校为辽河文化遗产保护发挥智库作用。支持沈阳城市学院建设辽河文化研究院,开展辽河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省科技厅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推进辽河文明等方面,积极开展相关领域创新工作。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推进辽河文明等科技创新纳入《辽宁省“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发展规划》。支持开展“奉国寺辽代建筑附属文物保护与传承研究”等科研攻关。开展软课题研究。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辽宁大学批建了辽宁省红山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实验室。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社科院,朝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厅将进一步推动辽河文明历史研究,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挖掘文明价值。全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课题研究和“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推进“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与社会”“辽代城址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继续开展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等考古发掘工作。切实做好大凌河流域、西辽河流域、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专项调查。推进全国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建设工作。

  (二)加强对辽河文明的中华文明属性宣传,构建“中华文明标识”。加强我省辽河文明历史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宣传、转化,加强面向全社会的研究成果的出版,加大对辽宁具有中华文明标识意义的遗址博物馆的支持。

  (三)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等资金,统筹省级文物保护等资金,大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会同省教育厅、科技厅、省社科院等整合我省辽河文明历史研究各方面资源,加强辽河文明深度研究,深度挖掘阐释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演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红山文化研究院建设,筹备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就合作框架协议进行深度磋商。研究论证《红山文化研究院发展规划》和《红山文化研究院人才振兴计划》。

  (四)提升以遗址博物馆为阵地的展示、宣教功能,加大对遗址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指导。启动《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2025—2040)》和《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价值研究》编制工作。加大对遗址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指导。实施牛河梁遗址保护性设施提升工程,推动牛河梁遗址第三、五地带保护展示工程,牛河梁考古研学基地建设项目。加强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加大红山文化宣传工作力度。持续在中省直媒体等重要媒体推出报道,扩大红山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配合央视做好专题片《牛河梁》拍摄工作。办好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办好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进一步扩大红山文化影响力。

  感谢您对我省文化遗产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