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塑造辽河“人文经济带” 驱动高质量发展》(第0273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 编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产业发展处
殷之声委员:
您提出的《塑造辽河“人文经济带” 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辽河流域辽宁段是东北生态的重要保护带,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经济带,也是我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省围绕保护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推进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辽河流域乡村振兴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推动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逐步完善自然保护体系,围绕辽河流域建成自然保护区3处、森林公园18处、湿地公园15处,有效保护了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扎实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省以上资金1.52亿元,用于实施辽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累计安排国际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1个,改善了辽河流域湿地系统水质,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加快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研究编制《辽河口国家公园游憩与体验专项规划》,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合理规划游憩体验区域,布局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入口社区,统筹推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
二是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为重点,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2024年,全省共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121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6亿元。在盘锦大洼区举办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推介活动。新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2个、总数达到8个,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总数达到73个,新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0个,其中2条线路入选国家“乡村有古建”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全年,农业经营主体数达到11422个,同比增长5.6%,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6718万人次,同比增加25.4%,营业收入实现138亿元,同比增加20%。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9亿元,从业人数35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工资额2.7万元,同比增长4.9%。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速复苏,呈现出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模式逐步丰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的特点。
三是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沈阳市依托辽河流域乡村现有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文化企业,积极开展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培育稻梦空间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与单家村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100余亩,带动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营口市将辽河文化产业带列入“两区两带”文旅产业规划布局,多次赴外招商推介辽河文化产业带招商项目。连续4年开展“辽河之夏”文化艺术季,以辽河文化为核心,融合文化演出、非遗展演、群众互动、文旅融合等多种形式。组织“悦动辽河 活力营口”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万人徒步大会、营口巡游骑行赛等赛事活动,连续举办三届“辽河杯”辽河流域业余围棋比赛、四届“辽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辽河老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辽阳市以辽河文化为根基,充分依托太子河、浑河两大支流流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自然风光,做好汉魏壁画墓群、东晋燕州城、辽金冮官屯等全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利用,差异化开发汤河水库、葠窝水库、太子岛等生态景观资源,全域拓展“辽河+”文旅品牌。以产业项目化发展为导向,把一批“杂、小、散”旅游资源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共建共享,形成“一程多站”精品旅游路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统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指导辽河流域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严格保护基础上,依法依规合理利用各类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开发森林康养、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等旅游产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文旅产业振兴。
一是深入整合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一体化打造“辽河+”文旅品牌。挖掘辽河文化,结合“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定位,总结凝练辽河文化核心价值,打造新时代辽河文化地标,留住文明传统记忆、展示辽河流域文化魅力。
二是实施文体旅融合发展工程,加快推进辽河流域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创新“文体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擦亮“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围绕“游购乡村”主题,强化文创赋能,推出一批以“辽河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创产品,激发文体旅消费活力,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三是做好宣传推介,讲好辽河故事。构建政府与社会联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宣传格局,利用各自优势,合理宣传策划,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矩阵,开展丰富文体旅活动,宣传推介辽河流域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不断扩大辽河流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