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辽宁省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的建议》(第0229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 编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产业发展处
席田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辽宁省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持续拓展文化遗产价值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实现新突破。2024年,向中宣部、国家文物局汇报加强红山文化保护利用22项工作举措得到充分肯定,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写进《中国历史》教科书,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重新布展对外开放。率先启动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功举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城市活动。加强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基础性工作,指导15个大型基本建设项目高效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完成辽宁省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验收结项。新增国家等级博物馆16家,全省备案博物馆荣获国家级奖项或荣誉39项,创历年新高;“博物馆热”成为辽宁文旅新名片,全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3985.6万人次,文创产品收入1.47亿元;十一假期,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分别位列全国博物馆客流指数第5名、第10名。深度发掘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守望丰碑薪火相传——辽宁“六地”红色印记主题展》延伸举办到全省8市、30多个社区和新疆塔城地区,我省获评全国10个革命文物主题“大思政课”示范项目之一,2个案例入选全国十佳专业组革命文物优质讲解案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加快推进,葫芦岛市九门口长城博物馆、辽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程已正式对外开放。央视推出《非遗里的中国•辽宁篇》反响强烈。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继续在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持续推进红山文化联合申遗工作,深入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等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组织实施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创新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展览展陈形式,生动鲜活讲好文物故事。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稳步推进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
二、打造“人工智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省工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七部门出台了《辽宁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辽工信产业〔2021〕285号)。利用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日报、辽宁工人报等新闻媒体加大对我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宣传力度。在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设置大国重器展和共和国历史上“一千个第一”主题活动,借助大会影响力,宣传我省工业文化。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联合省工信厅立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禀赋,开展AI赋能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以数智化重塑辽沈文化竞争力。通过场景化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AI+文化”发展范式。
三、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以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总体目标,初步形成由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联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的有利契机,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指导城市更新先导区建设,推动一批城市更新片区(单元)和项目建设。特别是在充分衔接我省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助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2024年6月,省住建厅正式印发《辽宁省城市更新规划(2022-2035)》,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基因”写入任务与行动中,建议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老字号等方式培育传承传统业态,以地域特色资源促进文化复兴等方式鼓励新消费场景,以鼓励引入特色文化产业等方式激发空间市场价值。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活化利用、擦亮文化金名片等提出合理建议。
二是加强修复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活力。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围绕街区内建筑加固修缮、沿街立面风貌整治、路面整修改造,以及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消防设施等方面,大力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修复更新。沈阳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注重街区修复,对安达洋行旧址等多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和抗震加固,延续街区原有肌理,提升街区人文环境。探索多元路径,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让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焕发出时代新活力。大连市东关街打造集历史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度假、商业街区为一体的城市文明新地标,首期工程正式开放营业5个多月内累计游客量约300万人次;朝阳水泵厂历史文化街区按照“科普+文旅”相融合的思路,精准对接中小学科学和安全教育需求,将闲置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资源活化利用成为“1958科学乐园”,正式开放3个多月内累计游客量达到5万多人次。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辽宁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城市吸引力,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
四、建设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文化空间
一是深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助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平台,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展深入研究、推进改革创新。通过举办辽宁省大学生文化创意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为辽宁省创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二是加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构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区位优势,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沈阳市旅游学校作为主体单位,牵头沈阳智慧旅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融共生的良好格局。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职业化、综合型的旅游人才,全面强化对全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旅游人才供给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训优势,落实国家关于扩大职业技能培训有关政策范围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两目录一系统”,依据《关于进一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职能的指导意见》,指导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发挥培训职能。支持有条件职业院校开展面向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旅游相关专业推进开展基于学分银行“认证单元”的书证融通试点工作,组织优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积极对接人社部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标准,实现两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对接、互融互补。着重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匹配度。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人才的贯通式培养,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文化产业启蒙教育,提升学生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与热爱,培育其文化创新素养。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鼓励具备条件的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壮大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深化科教与产教融合,依托各类人才培育平台,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领军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促进协同育人,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组建跨学科的高水平团队,提升服务创新型文化产业的综合能力。
五、新型经济形式的跨界融合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本职优势,积极推动我省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产业与医疗、旅游等行业融合方面不断探索。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相关工作的发展,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持续推动落实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的文件,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开展辽宁省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完善中医药养老健康服务模式,促进旅游与中医药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25年将新培育2个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和3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年底前拟完成10个辽宁省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和15个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的建设目标。
二是积极探索中医药消费新场景,推动新型经济形式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总结辽宁中医药大学策划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火爆”现象,深度提炼传承中医药文化内涵,积极推动2025年中医药文化夜市等中医药文化弘扬活动高质量开展,探索创新中医药服务新模式,营造中医药健康消费新场景,提升中医药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和显示度。
最后,再次对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今后,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推进实现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目标。希望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也欢迎您随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