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做好文体旅 “链”文章,带动辽沈旅游新增长点的提案》(第0009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 编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产业发展处
王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文体旅“链”文章,带动辽沈旅游新增长点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文体旅行业的关注与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科技创新助推体育产业提质升级
一是强化科技项目支撑。支持辽宁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科研单位依托“辽宁省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人体耐力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红山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集聚文体科技创新人才,为我省文体事业及冰雪运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先后组织沈阳体育学院、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创新主体,实施了“雪上优势、潜优势项目夏冬转训融合关键技术”研究、“越野滑雪”、“雪上优势项目人体动作模式研究”、“奉国寺辽代建筑附属文物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混合现实的智慧展馆关键技术研究”、“辽宁历史文化资源的四维时空导航关键技术攻关与智能应用研究”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应用基础研究,并在我省和国家队的训练中进行了示范应用。
二是开展有关科技研究。统筹我省文体旅融合发展科技任务布局和创新资源配置,重点开展CO2跨临界冷热平衡一体化综合制冰技术研究与应用、旱雪材料性能提升及高防护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智能化滑雪训练与步态分析反馈系统的研制、低能耗高能效高低温一体化造雪与运维技术研究、生成式多模态红山文化专属大模型应用场景研究、基于多元知识图谱的辽宁古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与智能应用研究、辽西地区摩崖石刻数据采集、知识挖掘与展示技术研究、冰雪运动多场景人体关节力学建模与损伤机构研究、冰雪场地人体运动数据智能化采集和肌肉力逆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
三是培育壮大文化、优育领域相关企业群体。鼓励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共同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着力提升我省文体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探索文体旅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做好“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工作。按照体育总局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的通知》要求,推动我省各市因地制宜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打造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自主品牌赛事,创新办赛模式,促进体育与商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共办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是大力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林、田、湖、草、沙应有尽有,为发展山地、水上、冰雪、航空、自驾等户外运动创造了优越条件。举办“2025辽宁省第十四届户外运动大会暨2025辽宁省户外房车露营文化节”,以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户外运动与多产业有机融合。持续推动体育公园、步道体系、露营场地等全民健身新载体建设,挖掘户外运动文旅价值,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系列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户外运动提质增资新期待,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全年拟开展“奔跑辽宁”“徒步辽宁”“骑行辽宁”等十大系列品牌群众性体育活动不少于2000场次。
三是培育文体旅融合发展动能。着力推出“跟着展览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系列活动,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博物馆热”成为辽宁文旅新名片,2024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3985.6万人次,文创产品收入1.47亿元。2024年全省共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50场次,吸引观众85.4万人次,收入达5.51亿元。联合平台企业开展辽宁惠民观影活动,带动票房5441万元,补贴人次143.3万人。组织开展“振兴杯”沈阳青少年冰球国际邀请赛等国际级别冰雪赛事8项,“辽宁省第五届全民冰雪运动会”、“百万市民上冰雪系列活动”等群众性冰雪赛事40项,覆盖人群超过200万人次,让赛事“流量”变成消费“增量”。
三、推动文体旅数字化转型
一是积极开展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组织备案博物馆开展2026年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工作,2025年3月本溪市提交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计划3个,本溪市博物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五女山博物馆分别对馆藏文物进行规划评估积极申报数字化保护项目,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水平。
二是推进数据整合共享。丹东市依托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数据为核心深化资源整合,加强推进数据共享与开放,推进跨领域的业务协同,促进政府、社会各类智慧服务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一网通管”,强化应用场景建设,依托运营商数据资源,目前已建立“智慧文旅”应用场景。凤城市成立电商发展服务中心,整合旅游景区、酒店、餐饮、交通等信息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信息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的行为习惯、消费偏好等信息,为文体旅企业的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大数据监测旅游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策略,提高产业发展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三是促进“文旅+科技”融合。为积极探索科技融合途径,让“红色文物”活起来,明长城宽甸六堡博物馆展陈设计中,采用多媒体弧面屏幕、全息投影、滑轨屏、数字展柜等技术,通过声光电的数字化形式展示明代长城营建的重要历史内容,同时提供长城东西起点实时互动等智慧化服务,给观众留下深刻且直观的印象。抗美援朝纪念馆设立实景沙盘+LED光点演示全面展示抗美援朝战争进程,在冰雪长津湖、奇袭白虎团、激战云山城、钢铁运输线、无敌坑道等场景拓展表现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科技建构的红色历史氛围。鸭绿江断桥夜游项目以“点亮英雄城市夜空、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为主题,通过开拓鸭绿江断桥至丹东舰区间的夜游服务,引进全息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还原志愿军战士过江、敌机轰炸断桥等抗美援朝战争场景,更立体地呈现红色文化。
四、健全文体旅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文体旅公共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公共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体系,整合省市15家图书馆系统网络端口,做好APP开发准备工作。启动2025年市民文化夜校项目,学员“蹲点”抢课,“夜校热”带火夜文化。“村晚”文艺演出在全省各地持续拉开帷幕。
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024年,在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上,我厅获优秀组织奖(全国十个),指导创排的3个节目获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三个主要形式优秀节目奖,1个节目开幕展演节目并获进疆展演优秀节目奖。50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评定为2024年度辽宁省等级文化站,举办戏曲进乡村活动208场,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动“村晚”形成一村一特色公共文化品牌,我省15个“四季村晚”示范活动入选全国示范展示点活动,7人入选首批“村晚主播”候选名单。2个案例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部智慧图书馆创新应用优秀案例,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个、银奖2个。
三是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智慧化建设。2025年省本级拟投资2000万元在全省建设200套室外智慧健身器材,申请中央资金1200万元,建设6个小型智慧体育公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
下一步,将认真学习借鉴王丽委员关于做好文体旅“链”文章,带动辽沈旅游新增长点的意见建议,锚定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努力开创文体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