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加强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 繁荣我省文化消费市场》(第0389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 编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公共服务处

台盟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加强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 繁荣我省文化消费市场》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当前,各地、各部门正在进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任务,正在组织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调研工作,将“加强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繁荣我省文化消费市场”列入规划当中,统筹安排。同时与农村、商务、卫健、体育等部门会商沟通,一体谋划,形成合力,提出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和具体项目,健康有序加强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水平,繁荣我省文化消费市场。

  二、协调各方力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辽宁实际,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指导各地文旅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统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创新,政策指导,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改造、升级公共文化场所及设施,推出更多环境优美、服务便捷、产品优质的城市书房、城市书屋,乡村文化驿站等惠民利民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强化公共文化新空间的管理及运营,加强日常维护监管,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城乡发展。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强化红山文化研究。联合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化红山文化的研究阐释宣传,推进实验室建设,提高宣传影响力。开展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推进国家及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2025年非遗工坊的认定工作。做好第二次全国非遗普查工作,摸清家底,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主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主场活动,做好“非遗贺春、乐享山海”等传统节日期间展示展演活动。与商务、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非遗技艺、特色小吃和文创产品宣传推广及展示活动,赋能地方文旅、乡村振兴发展。

  三、强化创新引领,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机制。根据群众需求,百姓点单,开展戏曲进乡村,三下乡,“四季村晚”,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惠民文化活动。坚持以文化人,2025年计划举办重点公益惠民文化活动1000场。整合全省公共图书馆资源,推进全省公共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家门口“一键阅读”。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项目建设。统筹全省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提升互联互通的辽宁公共文化云平台。顺应移动化传播趋势,完善建强新媒体传播矩阵,扩大公共文化宣传。三是构建文旅产业发展体系。办好2025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编制起草《辽宁省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推动各类文化市场发展壮大。实施“百城百区”“百城千站”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壮大辽宁文旅品牌。四是积极探索中医药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总结辽宁中医药大学文化夜市“火爆”现象、深度提炼传承中医药文化内涵,推动2025年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高质量开展,创新中医药健康消费新场景。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推进开展辽宁省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创建工作。2025年,将新培育2个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和3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年底前拟完成10个辽宁省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长和15个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的建设目标。五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丰富经营模式。分类打造生态型、度假型、特色型、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四季可游的田园观光、农事体验、避暑度假、运动健身、保健养生、研学旅行、创意农业等旅游业态。加大政策扶持。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指导培育产业强村。争取中央扶持资金,打造乡村消费新场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六是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切实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效益。优化市场准入和监管工作,实行网上公开办事指南,梳理惠企政策清单,便民利民。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开展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选,培育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完善文旅市场综合执法,推广优秀执法经验案例。持续开展文旅市场意识形态巡查、旅游市场整治行动,改变执法理念,加大普法宣传,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文旅市场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四、拓展服务功能,助力博物馆高效发展。一是支持鼓励博物馆文创开发。鼓励博物馆结合馆藏资源特色,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开展馆际交流研讨,借鉴成功案例,培育优秀团队开展研发工作,让文物活起来。二是强化文物考古研究。积极推进“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和“考古中国-高句丽考古研究”课题研究,以及大凌河流域、西辽河流域、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专项调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等平台,开展公众考古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扩大宣传,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三是讲好辽宁“六地”故事。编制完成全省100处以上省保革命文物红色档案,开展好“红鲁艺”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出版《辽宁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萃编,编制《辽宁省东北抗日联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联合推进冀热辽片区和东北抗联片区建设,推出“重走抗联路”研学游路径。组织全省革命类场馆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守望丰碑 薪火相传--辽宁‘六地’红色印记主题展”向基层延伸,推动红色文物故事的普及教育活动。四是提升博物馆服务功能。推出“山海冬韵、冰雪辽缘--辽宁冰雪文化主题展”,组织全省博物馆策划一批原创性主题展览,组织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辽宁主会场活动。加强博物馆培育和备案管理,力争2025年达到150家备案博物馆,丰富博物馆资源。推进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提升博物馆运行质量。联合开展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品牌遴选及馆校合作优秀案例展演活动、全省博物馆优秀青年讲解员风采展示活动。深入挖掘博物馆特色资源,丰富活动载体,不断充实宣传内容,引导群众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

  感谢贵单位对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关心关注支持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推动我省早日实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宏伟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