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强我省农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提案》(第0105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4日
- 编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资源开发处
侯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农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优化乡村文化服务供给。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开展村BA、“四季村晚”等活动,全省15个示范活动入选春节村晚、“四季村晚”全国示范展示点。2024年,开展全省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展演、送戏到基层和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宣传周等省级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000场次,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208场次。扎实推进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全省现有507个达到等级站评估标准的文化站,其中乡镇文化站249个,街道文化站258个。组织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盖州皮影戏、锦州皮影戏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展演,让广大群众共享非遗发展成果。
二是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培育。全省现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1家、重点镇6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52家、重点镇11家。充分发挥抚顺赫图阿拉村、大连小南村、丹东大梨树村等重点乡村旅游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沈阳市沈北新区、大连市旅顺口区获评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地区,沈阳市“诗画沈北 多彩单家”品牌入选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名单。11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2024年全国“乡村四时好风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12条线路入选“寻味美好中国·品游万里山河”全国二十四节气旅游美食线路。深入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活动,打造乡村农文旅消费新场景,带动乡村特色产品销售,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三是推进农文旅高质量发展。以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为重点,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联合省委组织部将农文旅融合纳入新一轮驻村干部岗前培训课程,邀请专家为全省11628名村书记开展文旅助力乡村振兴课题培训。全省农文旅产业呈现规模日益扩大、发展模式逐步丰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的趋势,2024年全省新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2个,总数达到8个;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总数达到73个;新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0条。全省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1422个,同比增长5.6%;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6718万人次,同比增加25.4%;营业收入实现138亿元,同比增加20%。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9亿元,从业人数35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工资额2.7万元,同比增长4.9%。
四是深化交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省以上资金93亿元,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56万公里,实现了乡镇100%通三级路,具备条件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全面构建内通外联、通村畅乡、普惠公平的农村基础路网。制定印发《推进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辽宁省旅游公路设计指南》,围绕“历史文化、绿色生态、亲水休闲”等主题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景区等旅游资源,谋划打造11个主题2200公里旅游公路,将沿线景区、农家院、民宿、采摘园等不同产业串联,逐步提升农家院、采摘园、农产品销售等产业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聚焦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2024年实施中华枫叶之路、沿边沿江景观路、红山文化之路等旅游公路项目458公里。
您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会同相关部门在下步工作中认真采纳借鉴,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发展新格局
立足全省农文旅资源禀赋,充分释放辽河平原、辽西走廊、滨海地区、辽东山地等乡村旅游集聚效应,组织编制《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5—2030年)》,发挥各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多点”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指导每个强镇培育两个产业强村,确保至少400万元的中央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强村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特色服务、特色文化等新业态和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传承、科普教育、乡村美食等新场景。
二、深挖文化价值,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依托全省文旅资源普查成果,深化乡土文化价值转化路径,建立省级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以地级市为单位,从物质、精神、语言和象征符号、制度规范等维度提炼文化基因,总结形成辽宁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图谱。按照标识引领、严格保护、深入阐释、科学利用的原则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作,重点打造7大辽宁乡土文化标识。加强科技在乡村旅游场景中的应用,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设置民俗游戏、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互动项目,推出民俗风情体验、农耕文化体验、非遗体验和旅游演艺、实景演出、剧本娱乐等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开发一批家居用品、民族服饰、乡土文化教材等文创产品,培育一批乡村文创品牌。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实施乡村非遗数字能力提升行动,创新开展“四季村晚”“春节村晚”展演展示活动和“三下乡”“戏曲进乡村”活动,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创新业态模式,打造特色产品体系
根据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等地域特点,分类打造生态型、度假型、特色型、体验型旅游产品,发展四季可游的田园观光、农事体验、避暑度假、运动健身、保健养生、研学旅行、创意农业等旅游业态。实施乡村旅游“重点户”推广活动,支持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户”,培育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好、带动效应强的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推动农业科技示范与农业观光相融合,即可满足游客探求农业科技前沿知识的需要,又能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菜篮子”的生产过程。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康养相融合,利用乡村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森林浴、瑜伽冥想、中医养生等康养项目,为游客提供健康养生空间。健全完善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机制,支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乡村景区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A级景区村庄。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原则,凸显乡村地域特色,打造各具魅力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餐厅,推广绿色、健康、特色的农家菜肴,培育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餐饮品牌。
四、完善配套保障,提高综合服务品质
结合全省旅游公路建设,美化提升道路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善周边旅游服务配套,重点打造辽西大环线、滨海大道、G331边境公路等乡村旅游带。开展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紧紧围绕“八大提升行动”,优化完善农村路网布局,持续提升基础路网通达通畅水平和骨干路网通行能力。优化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着力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及旅游厕所、停车场、充电桩、导览系统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从业人员培训,增强农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实施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带头人能力提升行动,丰富培训手段,提升市场运营、网络销售等能力。
五、强化品牌营销,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
深入挖掘全省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不太远、不太累、不太贵”的乡村旅游优势,打造具有高辨识度和吸引力的辽宁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塑造为核心,构建乡村旅游多维度宣传矩阵,组建融媒体中心,培育一批达人,激发全民农文旅宣传创作热情。设计制作具有传播力、亲和力、影响力的广告设计形象,拍摄风格多样的系列宣传片,打造辽宁文旅融合强IP。采取推介会、促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特色产业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休闲农业企业“走出去”,创建申报6—8个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美丽休闲乡村,推介运营成熟、体验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挖掘和激发不同消费群体的潜力,不断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恳请您在今后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建议。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