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关于进一步推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第0167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1日
  • 编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文物管理处

王轩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分感谢您关注、关心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一、“申遗”工作进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持续高位推动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山文化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要求深入推进以红山文化为重点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做好研究选题设计,进一步追溯文明起源早期迹象,为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贡献辽宁力量。省委领导多次到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省博物馆调研,就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红山文化研究阐释等作出重要指示。二是2023年2月,郭彩云副省长率领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主要领导到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家文物局汇报请示工作,积极争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要领导都表示支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批示。按照批示要求,2023年4月,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朝阳市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赤峰市政府在赤峰市进一步对接,就共同推进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达成了共识。5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向郭彩云副省长就与内蒙古联合申遗沟通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并陪同郭彩云副省长赴牛河梁遗址进行了调研和考察。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考察牛河梁遗址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

  (二)加快推进“申遗”进程

  一是2016年辽宁省政府下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92号),重新调整了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成员,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为成员,负责指导协调全省文物工作(含申遗工作)。二是朝阳市调整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三是重新恢复成立牛河梁遗址管理处,内设申遗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申遗相关事项。四是2022年11月,朝阳市与赤峰市共同制发《关于共同推进红山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会议纪要》,建立了定期会商和学术交流机制。五是截至2023年4月,赤峰市和朝阳市政府、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分别进行5次对接会商。通过建立常态化会商交流机制、联合联动、加强申遗政策等具体措施,加快联合申遗进程。

  (三)加强遗址保护利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6.63亿元。其中,2008年至2014年,争取国家文物专项资金2.54亿元,完成了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保护展示馆,第二、三、五、十三、十六地点本体保护展示,安防、围栏、护坡、铁路涵桥等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工程。争取国家和省发展改革委补助资金2.25亿元,完成了博物馆和管理研究中心、101国道改线及水、电、路、桥梁、广场、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地方政府投入1.84亿元,将保护区内历史遗留企业全部进行关停或迁出,对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坑全部进行了回填和植被恢复,搬迁安置居民77户。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3年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挂牌。

  目前,牛河梁遗址保护设施提升工程(一期)、牛河梁遗址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牛河梁遗址安防一期改造工程通过省文物局立项。

  (四)开展遗产价值研究

  为深入开展红山文化价值研究,2017年至2020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朝阳市考古机构完成了大凌河上游,老哈河、青龙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调查,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400余处,获取了一批非常重要的红山文化生活遗存和埋葬、祭祀等礼仪性建筑遗存材料,丰富了区域内红山文化内涵。

  2018年,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考古发掘项目启动。2021年,“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公布了遗址第一地点重要考古发现。2022年,通过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马鞍桥山遗址存在居住址和祭祀活动址等功能性分区,推测可能存在墓葬区和窑址区等其他功能分区。202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分别由中国社科院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马鞍桥山遗址800平方米、乌兰和硕遗址500平方米。2023年度红山文化调查的范围拓展至辽河流域,发现一批红山文化遗址和实物资料。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的最新成果,将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其中,明确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作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目前,我省正组织专业考古研究部门持续推进相关考古发掘工作,以“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契机,借助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省考古研究院及各高校考古研究力量,推动加大考古研究力度,深入提炼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

  (五)加强红山文化宣传

  2017年,由朝阳市政府、赤峰市政府主办的红山文化遗址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国际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和考古专家,国家和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两地政府及文化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2019、2020年,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展览加深了海内外参观者对6500-5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灿烂文明的了解与认知,反响热烈。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创排的大型交响音诗《倾听辽河》,第一乐章聚焦红山文明,再现了辽河流域先民的生活场景。省社科联举办“回望红山——红山文化前沿论坛”、“红山文化的文明成就及当代价值——第七届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红山文化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题召开座谈会,深入牛河梁实地开展红山文化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调研。组织辽宁大学考古所、红山文化研究基地专家学者编写出版《辽宁考古文化》《牛河梁红山文化》社科知识普及读物。省作协围绕红山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组织我省知名作家津子围创作长篇非虚构作品《辽河传》。省台办申报的“探访牛河梁红山文化”项目被中台办列为今年全国对台宣传项目,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角度,让台胞深入了解红山文化的悠久灿烂,进一步增强台胞对祖国的文化认同。目前,辽宁省文物局红山文化研究中心、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均已挂牌成立,定期举办红山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和研讨会。2021年,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办,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领导参加。举办了《文明溯源之路——牛河梁考古40年》展览,进一步提高牛河梁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在国、省重要媒体上宣传报道牛河梁遗址学术价值和研究成果,不断扩大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影响力。2023年以来,辽宁日报已刊登《辽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公布,牛河梁遗址6.5公里处发现大型聚落址》等14篇相关报道;光明日报刊登《辽宁发现红山先民“住址”——实证红山文化从渔猎走向农业定居》等5篇相关报道。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新时代大讲堂”活动,进一步宣传展示红山文化。举办了“文明发端地、古国牛河梁”论坛,宣传展示红山文化研究,向世界叫响牛河梁红山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建立省级联合申遗工作机制。推动辽宁、内蒙两省(区)政府签署《红山文化联合申遗备忘录》,成立联合“申遗”领导机构,建立联合申遗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的政策资金支持。抓住《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这一有利契机,两省(区)全力攻关,主动作为,努力争取国家文物局将红山文化遗址列入国家“申遗”预备项目第一梯队。

  二是推动遗址考古和普遍价值研究工作。“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导,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河北省考古所、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以及多所高校共同组成课题组,以牛河梁遗址为中心,持续开展发掘研究,争取取得重大课题成果。配合省委宣传部、中国日报社举办新时代大讲堂、红山文化节等宣传活动,扩大宣传影响力。

  三是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争取国家文物局智力支持,联合赤峰市聘请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依托国内高校专业力量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管理、申报、研究、阐释、利用、宣传等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每年发表或出版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活动。

  四是编制完善申遗文本。进一步补充新的考古调查成果,搜集资料,编制能真实、完整、科学地反映红山文化历史信息和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本,充分展示红山文化内涵,形成申遗文本中文和英文版终稿,为申遗工作提供全面翔实的图文资料。

  五是加强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实施《牛河梁遗址保护设施提升工程》《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牛河梁遗址安防一期工程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牛河梁遗址研学基地。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