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关于统筹旅游资源,合理布局,助推辽宁旅游业再发展的一点建议》(第0575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3日
- 编辑: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资源开发处
韩卫星、李文涛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统筹旅游资源,合理布局,助推辽宁旅游业再发展的一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奋力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体育强省、旅游强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2023年,辽宁文化和旅游市场供需两旺、强势复苏,旅游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据旅游大数据综合测算,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5.1亿人次、同比增长142.9%,旅游收入5022.6亿元、同比增长166%,各项指标增幅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体旅融合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的新供给,积极营造祥和的假日氛围,夺取文化和旅游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开门红”。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1.71亿人次,同比增长68.2%;旅游收入1902.1亿元,同比增长89.4%。其中,元旦假期全省接待游客73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203.8%;春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4086.6万人次,同比增长299.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2.7亿元,同比增长572.7%。实际到位投资额23.5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新建项目139个,投资额11.2亿元,续建项目238个,投资额12.3亿元。
2024年5月24-25日,在大连成功举办的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聚焦“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提出新命题、新目标、新要求,增强了“示范地”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了推动全省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力量和共识。制定出台《辽宁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指导意见》,锚定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明思路强理念、锻长板补短板、化堵点优路径,部署了11个方面、120项具体工作任务,推动辽宁文体旅融合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你们提出的建议与全省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相符,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相关部门,针对您提出的八点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为辽宁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整体规划与布局、文旅融合,提供数字化的材料支撑的问题
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据《辽宁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三个标准,在前期完成3个试点市普查的前提下,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并根据普查实施单位反馈的情况,及时召开会议,随时调整普查方式方法,力争普查成果全面、详实、科学,目前已普查33000余处资源。同时,启动辽宁省特品级旅游资源调研活动,汇总了155条特品级资源信息,形成了《特品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调研报告》。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全面提升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在全国率先完成红色标语专项调查,举办“守望丰碑 薪火相传—辽宁‘六地’红色印记主题展”,反响良好。“和合中国”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公布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93处,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数为668处,总数量居于全国前10位。截至目前,全省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131家。认定首批辽宁省非遗工坊17家,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9名,在央视和香港卫视宣传推介辽宁优秀非遗项目。
二、关于充分挖掘人文、文化底蕴,激发文化遗产转化为热经济的转换效应的问题
辽宁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不可移动文物以红山文化遗存、汉唐遗存、辽塔、前清史迹、革命遗址遗迹等为代表,可移动文物以红山文化玉器、历代书法绘画、宋代缂丝、辽代出土文物、清廷文物、革命文物等为代表,形成辽宁文物鲜明的地域特点。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确证牛河梁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典型代表。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在辽宁发生,孕育了丰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留下了一大批红色遗迹遗址、旧址旧居等。全省共有公布名录的各类文物遗迹24115处(全国第16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2处,先后公布两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68处。全省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6个。截至目前,备案博物馆131家(国有博物馆88家,非国有博物馆43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二级博物馆11家,三级博物馆7家。全省各类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共收藏可移动文物405248件/套(1618095单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11件/套(3070单件)。全省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72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740人。
此外,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非遗宣传展览展示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影响力;提质升级“非遗+”活动,通过“非遗+旅游”“非遗+商场”“非遗+剧场”等形式,打造“一景区一亮点”的旅游新时尚,形成助力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辽宁新品牌。
三、关于挖掘地域特色,打造旅游精品的问题
省民宗委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四五”规划》《辽宁省兴边富民行动“十四五”规划》《辽宁省关于贯彻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力民族自治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把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与积极促进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导向作用和撬动作用,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根本出发点,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630万元发展旅游服务业,实施项目11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项目打造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民心工程”,造福各族群众的“幸福工程”,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了民族地区村集体经济。目前,全省已成功举办了9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10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余场民族文化精品节目展演。选送话剧《祖传秘方》《干字碑》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最高奖项。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民族文化体育人才和传承人,为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四、关于规划设计和开发不同主题、不同内涵、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问题
深入挖掘辽宁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强化研究阐释,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切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坚持和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一体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有效提升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系统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汉唐遗址、石窟寺、旅顺口军民融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等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环境配套、宣传推广,促进重要历史文化空间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化红色“六地”研究阐释,积极推进红色“六地”资源开发利用,提升辽宁红色文化活化利用水平。开展高标准非遗普查,加快非遗数字化体系建设,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五、关于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游客出行动机的问题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多措并举推动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组织开展了“辽宁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面向全社会各行业遴选优秀传统文化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情省情教育基地、国防科工基地、自然生态基地、劳动教育基地。让优质研学实践教育资源“聚”起来,引导更多中小学生了解基本国情、省情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之情。 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助推全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各地各校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指导,从活动课程、操作体系、基地(营地)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全面深度融合研学旅行上下游产业链,确保研学工作高质量开展。二是挖掘研学旅行优质资源。充分挖掘地域优势和特色,将旅游与地域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一批“叫得响、富内涵”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引导广大师生通过开展研学实践、社会调查等方式,促进研学旅行资源综合应用,提升学生实践素养。
六、关于做好旅游文创产品,宣传推介辽宁名片的问题
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部门系统性地整理与分析全省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致力于开发并推出一系列具有鲜明辽宁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和品牌,同时深入省内外各类文化机构开展文创工作调研,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潜在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和文创产品研发、销售渠道等情况,并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导各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有设计、有创意、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在“博览辽宁文创游礼”——辽宁省博物馆系统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大赛中,省博物馆文创作品荣获最具潜力设计奖。举办“丰物辽宁”文化创意产品大赛系列活动。推动全省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文化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为主题遴选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创意辽宁乡村旅游标识,设计了“乡约辽宁”的logo和“辽小子”、“宁丫头”两个专属IP形象,推出《乡村,我们的家园》系列宣传片,强化了和目标群体的沟通,形成了可持续、可推广的乡村旅游品牌资产,不断推动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发展。
七、关于注重旅游市场的软环境建设问题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遏制,压紧压实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近年来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全省演出市场焕发活力,2023年共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3689场,有效防范舆情炒作、“黄牛”倒票等各类问题的发生。探索建立“首席质量官”“标杆服务员”制度,制定出台《辽宁省旅行社“引客入辽”奖励资金实施办法》。高端谋划“辽宁手礼”品牌打造,推动“辽宁手礼”旅游商品实体店进景区和度假区,并在沈阳桃仙机场落地。制作发布辽宁旅游宣传片,宣推5条主题游径和130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发布了覆盖14个地市及沈抚示范区的3条“春到辽宁必游之路”,摄制“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辽宁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攻略”视频,策划3日、5日、7日分段游玩三条线路,形成“1+3”辽宁旅游攻略。制作“游辽宁扫扫看”小程序二维码,详细介绍景点、住宿、美食、购物等旅游攻略,受到各方欢迎好评。与辽宁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合作开展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大美中国行·冰雪之约——走进辽宁”融媒体联合直播活动,沈阳老北市、大连金州龙舞、锦州海上龙舟等全省12个点位直播亮相全国融媒体平台。对接新华网《为家乡文旅“上大分”》栏目组、中国交通广播“美丽中国行(文旅局长访谈)”栏目,宣推全省文旅资源。面向东北亚、中东欧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对外宣传,积极拓展日韩俄及港澳市场,让世界了解振兴开放的辽宁。
八、关于互联网时代辽宁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问题
一是持续加大旅游宣传口号传播力度。不断组织辽宁旅游宣传口号的推广活动,唱响“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品牌,提升辽宁文旅知名度和吸引力,激发了全国人民来辽旅游的热忱。二是创新旅游推介方式。打造全新旅游宣传形象,组织制作完成新的辽宁省文旅宣传片;开展推介会、参展展会等多种形式落实文旅振兴大会精神。有力推动文旅融合,组织非遗项目和文创产品参加“旅游中国”全国春季旅游推介会、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在葫芦岛举办夏季旅游启动仪式,推动辽宁旅游市场不断升温。三是推进全媒体矩阵建设。矩阵平台累计发布内容500余条,总阅读量近4000万,累计互动量100余万。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2月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综合国际传播力指数排行榜中,辽宁所有指数一举全部登榜前十,其中获得综合指数第4名、脸书传播力指数第4名、Tiktok指数第5名、推特指数第3名、Youtube指数第10名,照片墙指数更是获得第2名的好成绩。持续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前开展辽宁旅游形象宣传,在北京地铁、北京朝阳站等重点点位开展有针对性的辽宁四季旅游宣传。四是对外交流与合作恢复活力。组织参加4月底的澳门旅博会、5月初的韩国首尔国际旅游展活动。做好将来访的俄罗斯团组中文艺演出团体的演出审批和接待等工作。
最后,再次对您为全省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今后,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推进全省文旅产业发展,打造辽宁旅游强省的目标。希望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也欢迎您随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