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我省提升供给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对策建议》(第0057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9日
  • 编辑:文化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办公室

  刘春芝委员: 

  感谢您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我省提升供给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对策建议》。现结合我省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对照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一、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创造拴心留人条件 

  出台人才政策 

  2017年我起草《关于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辽委办发〔2018〕76号,以下简称“《若干政策》”),并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由相关省直有关部门配套出台二批17个操作细则,有力推动了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为我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在《若干政策》配套17个细则中,单独制定《新引进或新培养人才奖励操作细则》,明确奖励标准和方式,将人才分为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部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辽西北地区新引进的本科、硕士等6大类别,指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人才申报人才奖励。 

  二)加强服务保障 

  我省进一步整合省直部门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资源,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通过建设专窗、专网、专线、专员等“四专”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为目的,设立辽宁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定位于为各类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项目申请、资金补助、永久居留与出入境、落户、医疗、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等相关服务。 

  三)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发挥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让人才享受政策红利。持续开展分区域、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调查,广泛征集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和项目信息,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和《岗位需求信息》,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创新制度供给,降低消费成本 

  (一)高速公路收费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国家不允许地方制定出台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23号)明确提出清理规范地方性通行费减免政策的要求。《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清理规范地方性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的通知》(交公路发〔2019〕98号)中,进一步明确了清理规范的具体内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关于不得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规定歧视性价格,不得排除、限制竞争等相关规定,针对本地企业、本地货物等特定市场主体出台的、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地方性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 均在清理规范内。同时,规定了“除《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各省(区、市)不得以任何形式制定出台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 

  2.全国联网收费系统暂无法支撑2020年1月1日省界收费站取消后,全国联网收费系统中的门架均为独立计费单元,门架系统由交通运输部统一开发、统一部署、统一管控,地方省份无权自主调整。同时,交通运输部对计费参数调制定了严格技术标准和申请周期,周末、传统节日或特色活动期间实施弹性收费政策,需区域性、频繁性调整计费参数,目前全国联网收费系统无法支撑。 

  3.分车型差异化收费政策已经实施。目前,鉴于国家政策所限,调整省内高速公路收费制度实施弹性收费暂无法实施。全国各省高速公路有出台短时间、区域性弹性收费政策的实施先例。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后,各省纷纷出台差异化收费政策基本以分车型、分路段形式实施,如河北、吉林、天津等省出台了分车型差异化收费政策,河南、甘肃、山西等省出台了分路段差异化收费政策。我省出台了针对集装箱、营运客车、5类、6类货车的分车型差异化收费政策进一步优化我省高速公路交通量分布,缓解高峰时段通行压力的同时对降低民众出行成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二)我省旅游景区门票减免工作开展有序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省价格主管部门遵循有利保护和适度开发的原则,对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严格按照景区门票定价成本制度规定核定其门票价格。 

  2.近年来,为进一步体现国有景区公益属性,促进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我省以开展定价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纠正违规不合理收支行为为抓手,积极开展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18-2020年,我省共降低重点国有景区(点)门票价30处,降价幅度在5.56—66.7%之间,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7.95%,年游客旅游门票支出约8844万元。 

  3.下一步,我省有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继续加强对各地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政策的指导,压实责任,配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完善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政策引领我省旅游业由门票经济走向综合经济更好地激发当地消费活力。 

  三、优化时间供给,创造消费条件 

  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丰富活跃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2020年9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丰富活跃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指导意见》(辽政办发〔2020〕22号)。《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假日和夜间文旅市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结合工作安排和个人需要分段灵活安排带薪休假、错峰休假。 

  同时,把握节假日及高峰期旅游消费集中的规律特征,优化连接景区的各类公共交通服务方案和应急预案,切实提升旅游交通公共服务水平。此外,大力丰富夜间文化和旅游市场。拓展夜间消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引导乡村旅游集聚点增加夜间游览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向广大市民提供夜游、夜读、夜娱等便民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与周边剧院、演艺场所进行合作,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建设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持续扩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 

  四、调整产业供给,推动新兴消费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利用装备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等新型制造业。同时,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培育新业态,拓宽新渠道,发展新模式,推动新兴消费,创造新增长点。 

  (一)促进文化、旅游与工业深度融合 

  大力培育汽车房车、户外装备、冰雪旅游装备、环保厕所、旅游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等旅游制造业,鼓励推动汽车、家电、食品饮品等与生活关联度高的企业开发工业旅游。以我省的国家工业遗产项目为核心内容,打造“新中国工业摇篮之旅”文化和旅游产品。 

  二)鼓励和支持新兴旅游业态开发 

  积极推动散客自驾、健康银发、休闲度假、家庭亲子等业态创新。着力开发商务会展旅游、海洋海岛旅游、房车自驾旅游、冰雪温泉旅游、体育旅游、森林旅游、康养旅游等产品,支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与自驾露营、生态康养、冰雪温泉、休闲度假相适应的租赁式公寓、汽车租赁等服务。支持邮轮游艇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等业态发展。继续支持大连市“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扩大国际旅游消费。 

  三)推动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 

  发展基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产业。丰富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表演、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内容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产品,提升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的数字化水平。引进和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技术、金融、人才、市场等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实现全产业链产品供给。 

  五、凸显文化供给,挖掘消费热点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本省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结合本省特色,认真研究、精心设计、策划推出10条建党百年精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1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围绕“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体验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三大主题而设计,将辽宁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涵盖了我省上百个景区、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包括:“致敬最可爱的人之旅”——抗美援朝战争线路;“弘扬抗战精神之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线路;“弘扬抗联精神之旅”—走东北抗联战争线路;“雷锋辽宁足迹之旅”——弘扬雷锋精神线路;“不忘初心教育之旅”——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早期活动线路;“新中国工业摇篮之旅”——辽宁工业文明线路;“解放战争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线路;“近代工业文明之旅”——辽宁工业遗址旅游线路;“辽西乡村振兴之旅”——感受辽西乡村旅游线路;“美丽乡村体验之旅”——感受辽宁生态旅游线路。 

  全省各市纷纷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打造系列文化精品工程凸显文化供给,挖掘消费热点。如: 

  沈阳市加强文化消费产品供给创作演出了以沈阳发展史为主题的文旅融合剧目《沈阳印记》大力开展文旅营销组织开展了“福运盛京 春暖花开”春季游营销活动、“福运盛京 清凉一夏”夏季游营销活动、“福运沈阳 畅游金秋”秋季游营销活动。以“传奇盛京 福运沈阳”为主题,赴外省宣传推介满清文化、冰雪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推进沈阳经济区文旅一体化,研发设计了沈阳经济区都市旅游圈清代文化史迹游、民国往事溯源游、工业印记风采游、红色文化研学游等十大精品主题线路,组织开展了沈阳经济区四季游营销互动活动 

  鞍山市深入挖掘本特色餐饮和美食文化,策划包装培育本土餐饮企业品牌。开展绿色餐饮创建工作,评选推出一批“老字号”特色餐饮名店,培育和打造具有鞍山特色文化的餐饮示范街。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冰雪温泉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城市购物游、工业遗产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自驾车房车游等11种新业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出游选择。同时,加大对旅游城市礼品、伴手礼、纪念品开发力度,打造旅游后备箱工程。依托岫玉、文创、非遗等文化产品转型开发旅游商品,扩展旅游伴手礼开办一批鞍山文化旅游纪念品专营商店 

  抚顺市加强满族文化推广发挥满族发祥地优势利用丰富满族文化资源,满族民俗、满族歌舞、满族秧歌、满族剪纸满族美食给广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已成为抚顺满族风情游的重要品牌资源。注重满族文化精品推广,积极发掘、整合满族文化资源,重点推荐、包装优秀的满族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让更多的抚顺满族文化精品呈现广大游客面前,不断增加旅游消费热点。培育以弘扬传承雷锋精神为重点的品牌旅游线路,形成以雷锋纪念馆、雷锋学院等为重要节点的品牌线路,同时利加大宣传力度,让雷锋精神从抚顺走向全国,让雷锋精神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相继举办了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旗袍文化旅游节、满族老家过大年、登山节、全国山地自行车比赛以及依托冰雪资源开展冰雪体育赛事等一系列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吸引了中外游客到抚顺观光旅游。 

  本溪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花溪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项目;五女山提质升级晋升5A级景区项目;青云山旅游项目、青云里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小镇项目、桓仁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冰雪、温泉、避暑旅游,推动雲山、天著、康溪、泉世界、花溪沐等冰雪温泉避暑项目业态提升。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成功,力争成为东北首席生态观光休闲目的地、全国一流双遗产城市、东北亚著名生态康养目的地。同时,积极挖掘满族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开展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满族特色项目普查工作,并推动本溪满族剪纸、满族珍珠球、本溪永隆泉满族传统酿酒工艺、本溪碱厂舞龙、桓仁满族荷包、本溪县太平秧歌、祭山习俗等多个满族文化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注重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发展结合,通过文旅融合促进满族文化发扬光大如,本溪4A级景区小市一庄将小市羊汤等满族美食和碱厂舞龙等满族民俗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造成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游玩、购物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现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现象级“网红”之一 

  丹东市注重加强满族文化供给,彰显地域特色文化魅力。发挥多民族聚集区优势,尤其突出满族文化特色,丹东单鼓、满族医药、满族珍珠球、凤城满族特色小吃满族荷包、满族婚礼、年俗等先后列入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创新传播方式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自然资源相结合,涌现出一批保护传承较为成功的案例,如青山沟满家寨满族风情园、青山沟萨满文化节、八旗山水谣,引入古民居、传统习俗、剧目等,使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有效地协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推动文化消费热点。弘扬劳动楷模精神,打造劳模艺术精品以毛丰美为原型丹东话剧《毛丰美的故事》,通过固定场馆演出、巡演等传播方式,带动凤城市大梨树村休闲农业体验、民族村落观光等旅游消费,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发挥“全国篮球城”优势利用浓厚的篮球文化底蕴提升丹东的知名度2021年丹东市将举办丹东市职工篮球赛、丹东市篮协俱乐部联赛、丹东市篮协老年篮球公开赛、丹东市快乐夏日篮球赛(3×3)、丹东市篮球城市公开赛、2021年小篮球公开赛等赛事,扩大体育消费,助推体育经济增长。 

  锦州市聚焦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满族文化精品工程利用北镇市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积极打造北镇市满族文化小镇,当地学校开设学习满族刺绣、满族剪纸课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19年,包装申报了满族民间刺绣保护利用设施项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形成了集传承、保护、展示、培训、生产为一体的基地,推进满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2021年,推荐北镇市医巫闾山AAA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南麓的大朝阳度假区入选项目名录,将北镇市当地满族的民俗与文化传统、自然风光、冰雪温泉资源融为一体,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体育旅游消费的综合带动作用,促进体育及旅游市场消费,打造沿海经济带体育产业链,宣传推广历史文化古迹景区、地方产品等,推动辽宁环滨海经济带七城市(6+1)经济发展发展房车营地游推出锦州滨海自驾廊道,成功举办环沿海经济带全国百台汽车房车巡游活动(锦州站)。举办2020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体育产业经营者大会发展帆船帆板特色体育产业开展帆船、帆板等赛事活动,吸引体育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及相关体育企业来锦州投资发展,带动经济消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由辽沈战役纪念馆、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牤牛屯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配水池战斗遗址组成的辽沈战役遗址“四点一线”红色旅游主题线路。 

  最后,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真诚地希望您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我省文化和旅游建设和发展!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