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关于挖掘我省历史廊道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第0172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9日
  • 编辑:文化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办公室

 

  刘文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我省历史廊道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注。文化和旅游厅根据您的提案建议,就下一步如何推动我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答复如下: 

  一、辽宁省挖掘历史廊道文化的优越条件 

  辽宁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充分依托良好的气候、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历史资源潜力,加快旅游产品建设,创新培育旅游市场,打造辽宁旅游品牌。 

  1、地域文化特色突出 

  辽宁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底,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有力支撑。辽宁丰厚的历史文化、多姿的民族风情、浓郁的红色文化、时尚的海洋文化、发达的工业文化、多彩的乡村文化等和谐共生,千百年来,各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民一代又一代在这块黑土地上,创造了多种文化类型,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极富历史特色、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为辽宁省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遗产文化品位很高 

  辽宁拥有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沈阳故宫、沈阳清福陵、沈阳清昭陵、抚顺清永陵、本溪五女山山城6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除北京之外,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份。从史前文明的曙光、秦汉文化的交融、高句丽文化的传奇,历经辽、金、元、明,一直到清文化的鼎盛;从风云变幻的近现代史,到共和国工业文明;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丰碑,如6处世界文化遗产,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3、民俗文化受众广泛 

  以东北二人转、辽宁方言、喜剧小品、乡村系列影视剧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深受国人喜爱。豪爽、幽默是辽宁最突出的地域形象。此外,辽宁拥有秧歌、高跷、皮影戏、东北大鼓等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异样纷呈。 

  二、挖掘历史廊道的定位与布局 

  通过挖掘辽宁省历史廊道,以辽宁省6处世界文化遗产为重点依托,利用红山文化、前清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近代红色文化、现代工业遗产等,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遗产旅游区,将辽宁省打造成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一)双城驱动 

  沈阳市和大连市是辽宁省文化旅游两个核心城市。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以满韵清风、工业文明、都市文化为重点,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区域中心、交通中心、集散中心城市的作用,着力创建东北文化旅游的服务基地、总部基地和中心城市,辐射全省和全国,成为辽宁乃至东北文化旅游的中心和东北亚文化旅游目的地。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现代文化旅游名城)——大连市。充分利用区域性国际文化旅游中心、航运中心和东北国际门户的地位,以海洋文化、时尚文化、近代历史为重点,着力创建全国文化旅游的创新创意基地、全国现代文化旅游新城、东北亚文化旅游的交流平台。 

  (二)廊道相辅 

  辽西文化廊道——朝阳市、阜新市。以红山文化、化石文化、宗教文化、工业文化改造提升为核心,打造文化观光、文化探秘、文化体验、宗教朝觐等文化产品,创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 

  辽东民族文化廊道——抚顺、本溪、丹东东部区域。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民族文化体验、民族文化表演观光、民族文化娱乐和边境风情为主的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文化产品体系。 

  海洋文化旅游带——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以打造“国家北方海岸”品牌为抓手,抢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制高点,以国际著名海岸旅游为目标,规范海洋文化旅游标准、提升海洋文化旅游服务水准、参与世界海洋文化旅游整合,积极向国内外市场宣传推广,建设成为以滨海文化休闲度假旅游、滨海都市文化旅游、温泉文化旅游、冰雪运动文化旅游为核心,突出时尚浪漫、温泉养生、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宗教朝圣、边境风情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世界品牌和吸引力的国际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统筹推进历史廊道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各方“一盘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统筹,协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 

  1.编制规划推进旅游产业发展。2020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门完成了《辽西旅游大环线专项规划(2020-2025年)》的编写工作。规划辽西旅游大环线依托京哈高速、辽宁滨海大道等旅游交通主干道,以自驾车旅游风景道为依托,以五大地级市为节点枢纽,依托沟通东北亚与中原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经贸廊道,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大环线,有望在“十四五”时期培育形成国家文化旅游产品新品牌。同时,在起草《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政府高重视历史廊道文化遗址的考古和文化内涵挖掘工作,对于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省财政厅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设立了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考古、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物保护项目予以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设立了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省级旅游形象宣传推广、重点旅游项目提质升级等予以支持。省财政厅将积极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做好历史廊道文化遗址的考古和文化内涵挖掘工作,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对于符合条件的历史廊道文化遗址的考古、重点文旅融合项目给予支持。 

  3.落实考古和文化内涵挖掘工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推进《辽宁省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以廊道文物保护利用为切入点,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整改,用具体行动和成效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指导全省文物部门继续做好廊道文物考古发掘工作。深化各个时期历史文化重要实物的研究,深入挖掘文物遗存的内涵和价值,丰富辽宁地域文化内涵。指导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加强廊道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加强文物价值传播,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承好文化基因,广泛传播文物历史文化遗存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支持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有效整合我省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4.推动河流廊道的保护利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流管理保护工作,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确保河流防洪安全,实施辽河、浑河、大小凌河等河道生态封育136万亩。同时,各地还深入挖掘河流历史文化遗产,依托河流、水库等水域水体和水利工程,打造了沈阳浑河、蒲河、朝阳大凌河等一批水利风景区,不仅有效保护了河道生态环境,也为群众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下一步主要是巩固生态封育成果,继续对辽河、浑河、大小凌河、太子河等河流136万亩河滩地实施生态封育;积极争取水利工程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护河流两岸生态环境,为河流历史廊道保护和利用创造更好条件;鼓励各地水利部门深入挖掘河流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创建水利风景区等方式,助力打造河道历史文化廊道。 

  5.建设历史廊道文化旅游综合区。以沈阳故宫、沈阳清福陵、沈阳清昭陵、抚顺清永陵、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本溪五女山山城等六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世界级、国家级的文化吸引中心,补充开发以辽河文化、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性文化吸引亮点,形成层级化的文化吸引体系。在文化吸引中心建设和人气集聚的基础上,谋划建设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古城古镇、文化遗产遗址公园、文博院馆、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演艺品牌、文化旅游街区、文化旅游节会等系列文化精品,形成文化旅游的新业态。 

  6.加强历史廊道景区管理整治力度。在游客密集的廊道旅游景点,积极组建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以及其他文化旅游执法机构,共同构成“1+3+N”的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机制。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强化各级旅游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探索通过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多部门力量,健全文化旅游综合执法队伍,完善旅游执法后勤保障。 

  7.加大历史廊道文化宣传力度。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促销,提升精品线路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成立由廊道文化中心地市构成的旅游环线宣传推广联盟,塑造宣传辽宁廊道文化品牌形象。推动组织廊道旅游大环线自驾游活动在大环线重要节点举办房车露营大会、公益性自驾游活动等,打造市场精品线。组织媒体采风活动,鼓励各地开展优秀宣传报告文章及照片评选活动。推动全国重点旅行社输送客源和参与廊道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开展标志性文化节庆展演活动,鼓励各地重点推进民俗文化节庆展演,展现辽宁文化遗产走廊的独特内涵与魅力。 

  最后,再次对您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今后,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推进全省廊道文化旅游发展。希望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也欢迎您随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5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