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重塑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024号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8日
- 编辑:文化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办公室
黄洪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重塑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厅充分结合自身职能,深入挖掘我省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一、近年以来工作成效
一是以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候选单位普查推荐工作。截至2020年,我省共有2批次30个村获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6个村获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从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协调安排资金,对每个国家级重点村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总计3000万元,重点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等旅游发展领域。开展全省乡村民宿名录库建设工作,全省共入库乡村民宿541家,遴选出精品乡村民宿60家。
二是不断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按照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要求,不断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发展合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基本形成线路相连,活动联动、宣传联合的局面。我厅精心编制《辽西旅游大环线规划》,将旅游与文化、脱贫与振兴、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连在一起,2020年11月与朝阳市政府共同举办发布推介活动,协调省扶贫办、省农行、辽西五市领导、省内外专家学者、各市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文化旅游企业代表、新闻媒体等200余人参加,为促进辽西地区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实现与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同年,我厅推出10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300条精品线路,在各媒体和中国旅游报专版推介。
三是完善文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厅将乡村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扶持力度,2018-2020年建设村文化广场2280个,投入资金1.14亿,旅游厕所三年共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653座,资金投入7271万元。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和戏曲进乡村、进景区活动,每年1000场以上。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建设,目前建成5个国家级、57个省级试点单位。
四是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积极与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省农行等部门沟通,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协调联动机制。2020年9月,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召开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会议上,张克宇厅长代表我省做了《聚势赋能 激发活力 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言。2020年11月,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召开全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重点村和乡村精品民宿实地考察,印发《乡村旅游政策文件汇编》《辽宁省乡村旅游名录线路汇编》《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汇编》,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重要遵循。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大大激发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推动乡建成果让全社会共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围绕国家、省级重点村,连点串线,连线成面,形成发展新局面。继续开展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评选工作,持续推进乡村民宿名录库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改善乡村居民收入、优化乡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利用现有的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城市居民下乡进行旅游消费,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形成消费内循环动力。按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探索形成产业集群、业态集聚、要素集成、品牌集合、联系紧密、专业分工协作的完整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竞争优势。持续推进重点乡村旅游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除强调景区景点建设提升的差异化外,尤其注重文化演艺娱乐项目的特色化、休闲项目的差异化、饮食项目的地域化、购物项目本土化,使游客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极大地提高游客认可度和产业综合回报率。
2、围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以文彰旅,以旅促文,打造乡村新形象。深入挖掘、分析本地与乡村旅游发展密切联系的各类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旅游+”文化、农业、手工业、体育运动、医疗康养等多种产品,满足游客需求。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记住乡愁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乡愁,这也正是乡村文化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利用现有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基地、文化场馆等改建或扩建一批非遗工坊。在23个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传统工艺项目中改建10个非遗工坊;升级8个原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省级非遗工坊。
3、围绕乡村旅游补短板,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主客共享新体验。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拓展旅游服务功能,既服务当地又向游客开放,让更多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体验和分享独特地域文化。依托具备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性文化机构等,把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用好各项涉农政策,争取国家级、省级资金支持,加快乡村卫生环境、污水处理、旅游标识体系、旅游厕所、村文化广场等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年组织不低于200场戏曲进乡村演出(培训)活动,推动戏曲在农村的传播普及、传承发展。举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全省群众合唱、广场舞展演,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开展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展览展示活动,促进农民画、满族民俗、书画、诗词、高跷秧歌、复州鼓乐、辽剧、小品小戏、民间鼓乐等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4、围绕建设旅游休闲目的地,创新宣传,引导消费,形成文明旅游新风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推出一批以“体验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观光,拓展客源市场。把乡村当做品牌,充分利用融媒体等多种平台,通过形象推广、新闻报道、热点事件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让游客知晓,引发出游愿望。进一步宣传推介利用好辽西旅游大环线。立足乡村特色,增强游客体验感、参与感,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节庆的质量、规模和效益。发挥省旅游商品协会、自驾游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举办旅游商品展览展示,在指导好乡村旅游产品策划和包装的基础上,加强针对乡村旅游品牌及产品的专项营销活动。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