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关于统筹全省旅游资源,助力辽宁绿色发展的建议》(第1014号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8日
  • 编辑:文化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厅办公室

  奚悦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全省旅游资源,助力辽宁绿色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辽宁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为把我省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东北亚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一、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综合效益日益明显

  旅游综合带动功能日益凸显,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疫情期间,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星级饭店、乡村旅游点、休闲娱乐企业、旅游演艺、主题公园科学应对疫情,为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复工复产之后,旅游业在有效刺激消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成立了省旅游集团、省文化演艺集团和各市旅游集团。大型温泉旅游企业达到78家、大中型冰雪企业达到31家。星级饭店达到387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达到25家。旅行社1520家,其中年收入过亿元的旅行社超过10家,出境旅行社224家,赴台游旅行社12家。旅游会展企业、互联网上网企业、演艺娱乐企业、乡村民宿、农(渔)家乐蓬勃发展。

  (三)产品供给不断丰富

  文化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A 级旅游景区达到568家,其中5A级6家(通过5A景观价值评审的达到2家,正在创建过程中),4A级142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2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1家,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4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家;国家地质公园6家;国家森林公园32家;国家自然保护区19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国家地质公园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5家,重点镇3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家。演艺活动、休闲娱乐产品、品牌节事、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旅游吸引物不断丰富。

  (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时期,我省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国有旅游景区改革的实施意见》《辽宁省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关于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丰富活跃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冰雪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大旅游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有效激发了旅游经济发展活力。“十四五”初期,我省出台了《辽宁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辽宁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文件,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时期辽宁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印发了《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扩大旅游黄金季消费加快全省旅游业恢复性增长的工作方案》《辽宁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举措》,通过系列政策文件,精准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氛围,多措并举激发旅游市场活力、扩大旅游消费。

  (五)改革创新不断推进

  完成了全省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取得新突破,县级整合组建执法队伍全部实行“局队合一”体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取得新进展,图书馆、博物馆管办分离进一步得到推进,法人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顺利开展。文化供给更加有效。旅游国有企业(景区)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文化消费不断扩大。全省110家国有旅游景区完成阶段性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一批改革创新示范工程纳入国家创新平台,沈阳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中国(大连)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旅游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

  (六)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艺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乡村“一村一室一广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等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完善,在城乡旅游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配套作用。全省现有24115处文物遗存(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2处);长城点段3000余处,横跨全省50个县、区,连线总长度1295公里;备案84家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160万余件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2个;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48项。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科技馆投入使用,展陈、阅读、体验等方面提供高质量服务。村文化广场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四好农村路”、通景公路、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七)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海外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以芭蕾舞、杂技、非遗等为特色的“辽宁文化周”、“欢乐春节”文化活动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积极参与中日韩、中俄、中蒙文化部长级会议活动。深化与大东北、京津冀、环渤海等区域的对口合作,开展文化旅游交流。旅游营销推介成效显著,策划设计“发现辽宁之美 感受辽宁之好 我在辽宁等你”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四季旅游品牌,开展全媒体一体化旅游营销,提升辽宁旅游美誉度,增强吸引力。

  二、抓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旅游发展

  (一)试点开展旅游资源普查

  2021年起,从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300万元开展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通过普查规范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分类,提升文化和旅游价值,引导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夯实文化和旅游发展基础,为各级党政部门在开发、利用、保护文化和旅游资源工作等方面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目前资源普查已完成招投标签约工作,中标方编制完成了《辽宁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综合工作方案》,选取本溪作为一期普查试点市,探索开展普查工作,同步编制《辽宁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手册(试行)》《辽宁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和《辽宁省旅游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试行)》,预计今年三季度完成全部试点及工作规范制定等工作,在全省各市全面开展普查工作。

  (二)科学合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一是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旅游作为区域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门,其中特别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辽东绿色经济区的基本战略定位,以“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单独一项任务,详细规划了辽东绿色经济区内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和重点内容。二是为科学合理推进我省“十四五”期间全域旅游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引进知名专家团队,编制了《辽宁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清晰了我省“十四五”期间旅游发展的路径。三是积极与国家《东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进行对接,邀请规划编制单位到我省的丹东、本溪等市进行实地踏勘,多次召开座谈会,介绍我省优势旅游产品建设,特别是辽东地区旅游资源情况。经过争取,将我省辽东绿色经济区作为“三横三纵”整体布局的重要东部交叉点列入国家《东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草案)》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打造辽东山林冰雪温泉集聚区、辽东山地生态休闲旅游等战略工程。

  (三)做好多规统筹协调

  一是将各类旅游用地需求列入《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坚持面上保护、点状开发的布局原则,以森林、草原、实地、海洋、雪资源五大要素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二是在《辽宁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中,深入谋划了沈阳至白河高速铁路、丹东至通化快速铁路、沈阳至铁岭、本溪城际铁路、本桓(宽)高速公路、营口至宽甸高速公路、西丰至新宾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三是为保障新宾岗山滑雪场等冰雪旅游项目用地需求,在《关于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建设用地规划审核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等文件中明确了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重大冰雪场地设施项目,允许在集中建设区外分散布局,可按批次报批用地。确需在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可在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下按单独选址项目安排用地计划,并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历史文化保护线等管控边界做好衔接。

  三、抓好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一)大力发展旅游市场主体

  一是策划优质文化和旅游项目。截至目前,在全省谋划确定了投资额超过5000万的“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项目385个。按照“策划一批、在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的总体要求,省政府精心组织谋划,每季度调度推进,千方百计保障文旅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全力促进我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谋划推进工作。二是邀请中旅集团、华侨城集团等知名文旅企业来辽访问,进行对接洽谈,引进优质管理资源。积极推进本溪水洞与华侨城集团战略合作,策划本溪水洞华侨城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项目,明确将本溪水洞所在的谢家崴子村、同江峪村、青石岭村区域打造成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合作目标。三是推进桓仁五女山景区、沈阳盛京古城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工作,桓仁五女山、沈阳盛京古城通过了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价,目前已制定了详细的提升方案和建设规划,正在按照方案加快推进改造工程、景区公共设施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内迎接国家验收。

  (二)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购物业与旅游发展的融合。迎合游客休闲旅游与购物需要,开展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工作,引导商业街区主动配套旅游功能,对接游客需求。全省共有16家创建单位提出了创建申请,经组织专家评定,丹东安东老街、沈阳老北市旅游休闲街区等6家单位成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二是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融合,在辽筛选出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村、桓仁满族自治县木孟子村、宽甸满族自治县通江村等42个各具特色的村推荐入选“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推动交通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研究起草了《交通运输助推“辽东绿色经济区”发展实施方案》,在重点区域将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重点任务狠抓落实,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扶持新产品新业态开发

  一是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编制了《辽宁省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冰雪项目建设、推动冰雪旅游+系列活动、推出冰雪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冰雪节庆活动等8项具体工作任务,力争利用3年时间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冰雪旅游主题旅游度假区,推出一批滑雪旅游度假地,加强产业融合度,提高消费黏性,促进冰雪旅游参与人数大幅增加,消费规模明显扩大。经过创建,本溪县花溪沐枫雪温泉小镇、宽甸天桥沟被命名为首批省级滑雪度假地,宽甸天桥沟更是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首批12家国家滑雪度假地之一。二是借冰雪旅游兴起,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冰雪运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抚顺市规划建设“辽宁省雪上训练基地”,加快开发聚隆滑雪场、宝泉山滑雪场和岗山滑雪场,加强与沈阳市整合互动、优势互补,重点发展滑雪运动、滑雪旅游、滑雪赛事、滑雪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完善滑雪场配套服务设施,拓展户外运动、温泉康养和四季旅游项目,打造抚顺“冰雪之都”和雪上产业核心区。三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启动《辽宁省红色旅游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规划梳理全省红色旅游资源,科学谋划全省红色旅游布局,明确发展方向,细化工作任务。参考中央宣传部等四部委推出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做法,比肩山东、福建等省各自推出地方红色旅游线路,设计规划推出我省100条红色精品线路,重点突出抗战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大红色标识”,将辽东绿色经济区红色旅游资源编入其中。四是扎实推进乡村旅游。以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我省共有3批次35个村3个乡镇获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批次98个村5个乡镇获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021年从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协调安排资金,对21个国家级重点村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总计2100万元。在2020年召开全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重要遵循。向文化和旅游部报送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4个,推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15人。不断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在辽宁省四季旅游线路中融入乡村旅游内容,引导游客到乡村赏美景,体验乡村文化。五是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印发了《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21〕11号),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进行复核,提高服务质量,举办中医药健康旅游和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观摩的方式引导发展。

  四、抓好旅游要素建设,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一)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构建“快进”体系。推进沈白高铁、本桓(宽)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沈白高铁项目控制性工程(新宾隧道长10.2公里)于2020年10月进场,全线征地拆迁工作于2020年11月展开,目前部分隧道洞口工程已开工建设。本桓(宽)高速公路正在履行初步设计、用地组卷报批工作,项目拟采用PPP模式建设。二是积极完善“慢游”区域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其中,2021年实施桓仁县柞本线黑沟至二户来段改建工程、新宾县饶盖线六道村至新宾镇段改造工程、岫岩县青营线三家子至东大岭段中修工程等辽东绿色经济区(9县区)干线公路新改建、维修改造工程约710公里(约占全省总量的28.3%),投资约4.9亿元,进一步解决瓶颈路段、城市穿城段等关键节点通行问题;计划实施红刘线、孙胡线等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凤向线、军长线等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合计约807公里(约占全省总量的12%),投资约2.9亿元,逐步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三是开展“全省少数民族百村产业工程”,重点支持“集中美、连片美、持续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加旅游服务功能。

  (二)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

  一是大力吸引高端人才,研究起草《辽宁省博士后及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实施办法》,注重选拔储备旅游领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是鼓励事业单位面向本土招聘引进顶尖和急需紧缺的高端旅游人才,申请设立特设专业技术岗位,进一步加强高层次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印发《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辽人社发〔2021〕3号)、《关于深化经济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辽人社发〔2021〕10号),支持从事旅游经济、森林旅游等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申报评审职称,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待遇水平。

  (三)建设省级智慧旅游平台

  一是启动省级智慧旅游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工作,包括“一个大数据中心、两个平台、一项硬件配套(智慧旅游大屏展示系统)”。“大数据中心”即文旅大数据中心,是构建旅游行业数据资源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两个平台”分别为文化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和文旅资讯服务平台,分别用来提升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游客和涉旅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和信息交流管理服务;“一项硬件配套”为智慧旅游大屏展示系统,满足智慧文旅服务监控、指挥的需求。目前,省级智慧旅游平台已经完成建设需求的调研和初步对接工作,正在有序建设中,预计年底完成建设工作。二是编制了《智慧景区建设规范》辽宁地方标准,以标准化建设引导旅游景区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四)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

  一是策划四季旅游精品线路。根据辽宁四季气候特点、区域特征、景区特质以及关联要素,策划培育了春季观鸟浪和乡村赏花踏青游线路、夏季避暑旅居游和避暑养生游线路、秋季休闲农业和赏枫游线路、冬季冰雪温泉游和大众嬉冰雪线路。每个季节线路均由辽东绿色经济区与都市圈、沿海带、辽西区域四个板块的精品线路组成,重点突出辽东温泉旅游、避暑旅游、自驾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体养生、购物旅游、低空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极大的便利了市场宣传,丰富了产品供给。二是采取省市联动、政企联合、线上线下互动方式持续在央视、中国旅游报等媒体平台发布辽宁四季旅游主题形象和重大信息,在北京高铁站、地铁站等重要客源地集散地推广四季旅游重点产品。三是加强与新浪、网易、抖音和头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合作,全方位开展辽宁四季旅游形象+产品宣介活动,加大线上旅游营销推广力度,培育一批有生命力的网红打卡地。与大型旅游线上平台合作,整合线下优质资源和产品,依据四季特色和市场需求,策划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组合,推广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四是加强主流媒体推广。与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华社网络平台合作,推广省内重点景区景点,开展系列特色专题推广活动,加强“辽宁人游辽宁”内在转化,承接好周边客源地溢出人流。持续开展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重点客源地营销推广和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省外游客来辽旅游。

  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研判发展形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为把我省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东北亚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决策部署,继续按照“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的整体布局,紧抓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品供给,夯实发展基础,做好服务提升,推动辽宁旅游业发展,服务振兴大局。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省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祝愿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