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我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的建议》(1463号)答复

  •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1日
  • 编辑:文化旅游厅信息员
  • 来源:

 

  宛剑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我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文化惠民活动已纳入省政府“重强抓”专项行动,纳入省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工作经验。同时,在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非遗进校园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情况 

  从2015年开始,我省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次),采取统一名称、统一主题、统一标识、统一口号,整理相关文字资料2500余份,参展人员5万人次;足迹遍布全省14个市的部分幼儿园、中小学校、大专院校、社区、村屯、敬老院、厂矿企业、部队军营;活动注重群众参与,把群众呼声作为制定活动的重要依据,把群众喜闻乐见作为活动的着力点,真正做到了问需于民、听取民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实际成果。活动惠及观众14余万人,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开创了文化惠民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2018年,为更好贯彻省政府“重强抓”工作任务,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实施,厅主管领导亲自参与方案制定,率先垂范参加活动,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全省共完成省政府规定任务300场,超额完成224场,累计共完成524场。2019年,预计完成省政府规定任务100场。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过程中,我们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确保非遗进校园文化惠民活动发挥更大的效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学校课堂、走进百姓生活:一是结合全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针对不同对象选调不同类别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二是选调互动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非遗项目,可以采取常态授课、集中组织等形式进行;三是采取项目展演、技艺展示、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四是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让人民群众了解、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 

  我们从2015年开始,委托沈阳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承办满族刺绣、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辽西木偶戏、皮影戏、评剧、海城喇叭戏共6期培训,培训传承人群300人。2019年3月,辽宁鼓乐研修研习培训班在沈阳师范大学正式开班,开启了今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的序幕。通过专家授课、实际操作、传承人座谈等形式,使非遗真正走进了校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交流互动、参观考察的方式,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非遗的创意设计水平、激发创作潜能、丰富作品题材、拓展应用空间、解决发展难题、引导跨界交流与合作,促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现代设计融入非遗中,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才。 

  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情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一直是中小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工作中,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通过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统筹整合,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实进教材。近年来编写发行的省级地方教材《人与社会》《魅力辽宁》都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辽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非遗项目选入其中,供全省中小学生使用。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课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通过课程整合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做到有计划、有课表、有实施、有考评;特别是在音乐美术课中,引导教师发挥艺术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植入红色基因,以鲜活的方法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提高教学实效。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实到活动课程中。鼓励各地区和学校充分挖掘地方资源,邀请有底蕴、有技艺的民间艺人担任外聘教师,帮助学校开展戏曲、剪纸、皮影、书法、辽瓷等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实到师资队伍培训过程中。沈阳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连续两年开展了戏曲各种剧目、表现形式的技能技巧培训;省里也以骨干教师、农村教师为对象,连年开展包括戏曲、民族音乐、美术领域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培训;通过连续五年全省美育精品课评选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全国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根据传统戏曲改编的戏剧节目、满族舞蹈;以东北剪纸为代表的艺术工作坊几次参展,反响良好。沈阳、大连等地区通过区域布局,在一些学校成立民乐团、陶艺社团等,沈阳市沈北新区、鞍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盘锦市盘山县等还将剪纸、皮影等作为区域发展的特色项目整体推进。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学校整体文化环境建设中,包括建筑风格、厅廊文化的呈现,校本课程、学校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课题研究中,不断挖掘其内涵,拓展其空间,强化其实效。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一是继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今年将开展第六批省级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评审和申报工作;二是加强和完善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考核机制,制定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办法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评估办法,完善对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单位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积极向国家和省级财政争取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并加强监督考核,确保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继续组织全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文化惠民活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和引领下一代成长方面的作用。 

  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6月5日